川大学子探索彝村振兴新模式,助力小银饰飞出大凉山

来源:东方网    2022-08-29 13:46
来源: 东方网
2022-08-29 13:4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8月15日至8月22日,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彝风银响”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开展实地调研,在实践中感受彝族银饰工艺的独特魅力和传承现状,了解彝族妇女就业和发展发展现状,积极探索彝村振兴新模式,让小银饰飞出大凉山。

非遗文化独具魅力 彰显彝族特色风采

8月15日,“彝风银响”团队成员在前往布拖县文化广播电视旅游局进行采访调研时了解到,地处大凉山腹地的布拖县,是彝族阿都文化保留最原始、最完整的地区,有着“中国彝族火把节之乡”“彝族口弦之乡”和“彝族朵乐荷之乡”等美誉。每逢节日,这里处处可见盛装的彝家姑娘从头到脚都是熠熠生辉的银饰,动则摇曳,静亦生辉。

布拖县文化广播电视旅游局局长吉力以呷谈起这种代代传承的“彝族银饰”制作技艺满是自豪,“布拖县大力扶持民族文化产业,自启动非遗保护工程以来,申报了两项文化遗产名录、十项省级名录。布拖县银饰制作技艺不仅被列入文化遗产,还有认证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近年来,银饰产业在政府保护和扶持政策下得到发展,产业年销售额近3000万,利润占其13%,当地银饰手艺人可以靠着银饰制作实现就业增收、脱贫致富。但同时,彝族银饰如今也面临着“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困境。如何打破当前彝族银饰所面临的传承困境,实现工艺传承与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布拖县文化工作人员和手工艺人所关心的问题。

彝银助力妇女就业 实现居家灵活增收

8月18日,“彝风银响”团队成员在与吉列么惹扎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凉山彝族地区存在着大量的妇女剩余劳动力,这对于彝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女性自身的发展来说都是一种资源闲置。为此,吉列么惹扎也提出自身的殷切期望:“我们彝族妇女都是非常吃苦耐劳的,能在家里负责照顾老人小孩,还能干农活、打零工贴补家里。因此,我们也在思考能否有新的渠道和平台能够打破彝族银饰传承观念上的桎梏,让彝村妇女能够以更多的参与度进入到彝族银饰的技艺学习和传承过程中来。”

“彝风银响”团队成员还在村里进行了走访调研,采取问卷和访谈的形式了解当地妇女的家庭收入、就业状况和学习技艺的意愿,也感受到了当地妇女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勤劳朴实的优良传统。作为全国脱贫攻坚过程中的贫中之贫、坚中之坚,充分发挥布拖县传统技艺的的优势,把就业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抓手,大力开展彝村留守妇女技能培训项目来创造灵活就业岗位,充分展现“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发展魄力,逐步实现妇女不用出门打工,在家门口就能赚钱的美好愿景。

  打造彝银特色品牌 探索彝村振兴新模式

8月20日,“彝风银响”团队参观了布拖县省级传承人勒古伍拉的银饰工艺品,并与其进行了深入交谈。勒古伍拉曾经被村民推选为村民领导,在担任期间,他对村里20多个贫困户村民开展了彝银制作的工艺培训,让他们能够通过培训掌握一门技艺,凭借自己的能力获得收入,实现脱贫致富。

非遗工艺与彝村振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以“非遗”促“振兴”是文化底蕴丰富的彝村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今,勒古伍拉的作品也走出了布拖县,走向了更大的舞台,曾多次前往成都、北京等地进行展览。提到担任期间带领村民走上彝银脱贫路这段经历的时候,勒古伍拉也感想颇多:“我们手艺人的责任不仅是要做好每一件饰品,传承好我们彝族银饰工艺,更要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让更多人通过学习彝族银饰实现就业增收,带领大家过上更好的生活。”同时,提到彝银未来的发展,他满怀憧憬地说:“布拖县的文化底蕴深厚,我希望能充分发挥彝族银饰的优势,设计出更具有创新性的银饰,打造出我们特色的彝银品牌,让更多人看到彝银的美丽。”团队成员不仅对勒古伍拉的这段扶贫经历充满着敬意,更感受到他作为一个彝银手工艺人对彝族银饰的热爱和坚守、对助力家乡走向共同富裕的信心和决心。

经过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彝风银响”团队走进彝村第一线,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才干,以探索彝村振兴新模式为出发点,让小银饰飞出大凉山,助力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凉山调研已经结束,但我们的奋斗故事仍在续写。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必将以一己之力,助力祖国伟大事业的发展,让青春之花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让青年的无限潜能显现在乡村振兴的光辉大道上!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谢江林 /王芊芊 刘懿乐)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