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仙宫再现福州独有习俗中秋“摆塔”,线上直播云端传递福文化

来源:东方网    2022-09-09 11:11
来源: 东方网
2022-09-09 11:1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端午并称为中国四大民间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中充满仪式感的种种习俗,流传千百年而魅力依旧。中秋,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赏桂花等民俗,而在福州,中秋摆塔则是福州民间一项特有的重要民俗活动。

9月8日,“两岸同根同缘 中秋佳节话民俗”网络直播活动在福州裴仙宫举办。当传统的与新的碰撞,裴仙宫再现福州独特的中秋习俗“摆塔”,并借助直播,借助现代传媒手段,让福州特有的节日传统文化和网络时代无距离接轨,让更多福州人,尤其是更多福州年轻人参与闽都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中秋独有摆塔习俗,源起戚继光赴闽灭倭

在这座长达2200余年历史的文化名城福州,少许街巷被传奇眷顾。鼓楼交错的巷弄凝固着城市的记忆,散发着独特的韵味。位处福州市中心的肃威路即是代表,这条不过230米长的窄路,原名马房巷,因紧邻清代闽浙总督府及其马房而得名。

始建于北宋年间的裴仙宫即坐落于此。在裴仙宫内,树立着一座石碑——榕城第一古榕树。这棵古榕树,是福州胸围最大、树龄最老的一棵,是现已知福建省内最大的小叶古榕树,编号为闽A00007。胸径4.59米、树高30米、冠幅28米,需要八个成年人牵着手才能合抱住这棵树。

中秋摆塔是旧时福州民间一项特有的重要民俗活动,历史悠久,盛行于明朝嘉靖年间。

相传,戚继光赴闽灭倭患大捷全胜,回到福州恰逢中秋节,福州百姓为欢迎凯旋之师,将家里的贵重物品摆在门口以示庆贺。

这个习俗慢慢流传下来。到了中秋之夜,各家各户将家中的珍藏悉数摆放在厅堂上,层层摆上泥塑或陶瓷品,并辅以烛台、花瓶、香炉等,甚是壮观,摆成塔状,故称“摆塔”。

老福州人过中秋节,除了“摆塔”外还有“拜塔”的习俗。

众所周知,福州自古以多塔多山闻名,宋代诗人谢泌有诗云“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

裹挟着时代大潮,在现代人匆匆的脚步中,闽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州独有的中秋摆塔习俗,已少有人知。

而今,裴仙宫再现中秋“摆塔”。

传统与新的碰撞,线上直播两岸连线

福建省道协副会长,福州市道协副会长,裴仙宫、乌山吕祖宫管委会主任陈锦丰道长,同时他也是福州裴仙信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2006年,在其倡导下,福州裴仙宫再现中秋“摆塔”习俗,并延续至今。今年已是第16个年头,从未间断。

据悉,福州裴仙宫中秋“摆塔”已入选第五批鼓楼区非遗名录,同时正申报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为更好发扬和传承福州这一民俗文化,福州裴仙宫既不断收集当地有特色的、古香古色的元素,也收集现代元素充实内容。

展示区内,大殿一侧乌塔、白塔灯光璀璨,供桌上既有神态生动的“八仙”,又有抗疫医护天使、宇宙空间站、载人飞船模型等新添元素。

福州裴仙宫、乌山吕祖宫管委会副主任、福建都城隍庙管委会成员林志铖道长说,福州裴仙宫的初衷是,通过体验福州特有的中秋习俗——“摆塔”,引导群众传承节日习俗、感悟中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他希望社会各界多多关注闽都民俗文化传承,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缩短与年轻人的距离感,让“福文化”焕发生机。

鉴于此,活动借助直播,借助现代传媒手段,充分展现“直播+传统文化”融合发展。当传统的与新的碰撞,让福州特有的节日传统文化和网络时代无距离接轨。

  同时,活动还邀请了福建文史旅游垂直领域网络大V与广大网友互动。

直播活动中的“榕台连线”环节,则通过视频连线两岸的形式,分享了福州裴仙宫与台湾基隆代天宫“榕台古榕文化节”的故事,视频中台湾基隆代天宫展示了他们源自福州的中秋“摆塔”习俗,传递“闽台一家亲”血浓于水的同根通脉理念。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