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粮面积稳中有增 主产区丰收在望

9月23日,在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全国秋粮收获正陆续展开。今年,全国水稻面积基本稳定,早稻已经丰收到手,目前东北地区水稻长势较好,南方中稻受高温干旱影响局部受灾,损失有限。

秋粮面积稳中有增 主产区丰收在望

来源: 经济参考
2022-09-23 09:2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9月23日,在第五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全国秋粮收获正陆续展开。据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显示,预计今年秋粮面积稳中有增,全国大部地区长势较好,特别是占秋粮产量一半以上的玉米长势总体好于上年,夺取丰收有基础、有希望。

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宝清县七星河乡兴平村的一处大豆地,金黄的豆叶接连成片,再有十来天,即将迎来收获。宝清县新兴大豆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邰艳兰正在田间查看大豆长势,“今年没下太大的雨,积温也够,大豆长势不错,将是一个丰收年。”

“近期雨水少、日照时间长,有利于‘稻花香二号’水稻灌浆,亩产比去年能增加七十到一百斤。”黑龙江省五常市民乐朝鲜族乡红扬有机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于殿红告诉记者,本月末他们即将开始收割工作。

秋粮主要包括中晚籼稻、粳稻、玉米和大豆等,产量占全年粮食产量的四分之三。据农情调度,目前看,今年秋粮主产区大部特别是北方灾害影响明显偏轻,作物长势较好。

作为我国第一产粮大省,黑龙江省今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18亿亩以上。农情调度显示,今年黑龙江省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超过年初下达任务。

“目前,全省粮食作物长势良好,粮食产量已经形成,丰收在望,可以说又是一个大丰收年。”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处副处长郭家勇说,下一步,他们将组织各地提早做好秋收工作,确保实现应收尽收、颗粒归仓。

秋粮作物中,玉米产量占一半以上。今年全国玉米种植面积总体稳定,长势普遍较好。

记者从河南省农业农村厅获悉,从当前情况看,河南秋粮生产形势较好,秋粮产量预计大幅增加,尤其是玉米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呈“三增”态势,有望获得较好收成。

水稻是我国最大的口粮品种,也是重要的秋粮作物。今年,全国水稻面积基本稳定,早稻已经丰收到手,目前东北地区水稻长势较好,南方中稻受高温干旱影响局部受灾,损失有限。

7月下旬,我国南方地区出现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具有高温日数多、持续时间长、降雨量少的特点,综合强度为196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最强,给秋粮生产带来严峻挑战。对此,多部门统筹调配水源,保障农业灌溉用水需求;农业农村部包省包片联系工作组和科技小分队深入一线指导生产;近日财政部会同农业农村部等通过中央预备费安排农业生产和水利救灾资金100亿元,支持各地做好秋粮防灾稳产……农情调度显示,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中稻旱情已陆续缓解。

9月10日以来,湖北省宜城市56万多亩水稻进入大面积收割期,预计到9月下旬全部收割完毕。记者在宜城市刘猴镇的水稻收割现场看到,田间一片金黄,稻穗饱满。“虽然在扬花抽穗期间遇到了干旱,但通过及时协调灌溉用水,预计产量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宜城市刘猴镇杨李村五组村民杨西法说。

此外,多地还通过推广优质品种、高产技术,保障水稻产量、品质。

虽经历旱情且位于山区,江西省赣州市全南县陂头镇竹山村的种粮大户何茂盛依然充满信心。在已经收获第一茬的200亩再生稻田里,何茂盛正在施磷钾类的叶面肥,二次抽出的稻穗已迎风摇曳,“坐等”10月中旬第二茬丰收。

何茂盛告诉记者,像今年碰上旱情,再生稻可以错峰用水,用水量也比传统双季稻种植模式减少35%左右。近几年,再生稻生产模式在全南县逐步推广,种植面积达到1.7万余亩,提升了粮食及整体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对于将到来的秋粮大规模收获,各部门正积极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农业农村部要求全力做好“三秋”机械化生产,预计今年“三秋”期间各地投入各类农业机械达到3000万台(套)。

收下来,还要卖得好。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近日安排部署收购工作,要求确保秋粮颗粒归仓。“目前,秋粮收购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新闻发言人秦玉云说,预计旺季收购量1.85亿吨左右,与常年水平大体相当。下一步,将密切跟踪秋粮上市情况,守住农民“种粮卖得出”的底线。

“秋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大头,稳住秋粮是今年1.3万亿斤以上粮食产量的重要保障。”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室副处长、研究员姜楠说。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我国夏粮产量2948亿斤,比上年增加28.7亿斤,增长1.0%;早稻总产量562.5亿斤,比2021年增加2.1亿斤,增长0.4%。

“在全球疫情扩散蔓延、国际环境复杂严峻的形势下,我国夏粮丰收、早稻稳产,为全年粮食丰收奠定了良好基础,为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提供了坚实支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夺取秋粮丰收意义重大。”姜楠说。

【责任编辑:曹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