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中国大地呈现一派丰收美景,全国多地举办形式多样的旅游文化节,推介当地文化旅游资源,例如,北京顺义旅游登山文化节、上海旅游节、河南洛阳河洛文化旅游节等。这些节庆活动主题各异,但都以“推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旅精品项目和惠民活动”为主要目的。旅游既是经济产业,也是社会事业,其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许多地方已将改善民生作为衡量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
风景能卖钱
又到银杏叶转黄的季节,有着“邳州银杏甲天下”美誉的江苏省邳州市迎来大批赏银杏的游客。铁富镇姚庄村有着连片的银杏树,2016年,当地启动改造银杏“时光隧道”,游客不断增加。过去,当地村民靠卖银杏树、叶、果过日子;如今,靠着“卖风景”,村民的收入较过去大幅增加。邳州已逐步形成银杏主题精品旅游路线,年接待游客由原来的100万人次攀升至300万人次,并带动农副产品销售、餐饮住宿等收入,相关从业人员由1.2万人增加至2万人,银杏叶真正成为“黄金叶”。
除了体现好生态的自然风光能带来“好钱景”,传统的农业生活场景也成为重要的旅游消费场景。
9月23日,天津市举办“中国农民丰收节”庆祝活动,开幕式上展示宁河七里海河蟹、蓟州区红香酥梨、津南区小站稻米等天津农业精品,推介丰收节专题旅游线路等,还有来自津南区的稻农们表演小站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挠秧号子》,展现小站稻农耕文化。天津10个涉农区将通过线上线下方式举办一系列精彩纷呈的庆丰收活动,总场次预计达130多场。据了解,为了更好地开发当地的农耕文化,小站镇建成小站练兵园、稻作展览馆、米立方等旅游景区,引进水果侠·稻梦空间主题乐园及相关产业配套项目,其他区县也分别举办采摘核桃、板栗、盘山磨盘柿等活动,吸引市民游客前往参加乡村旅游。原本只属于农民的节日成为旅游节庆活动,过去与农民生活紧密相关的丰收场景成为受游客欢迎的风景。
“住”在公园里
早起出门,步行3分钟即可抵达社区内的一处小公园,用健身器材锻炼一会儿,或是坐在长椅上看看花草,然后买菜回家——北京市东城区居民黄大妈的每一天都“在美景中开启”。细心的她还发现,这几年,北京各类小型绿地、小公园、街心花园、社区小型运动场所等日渐增多。这些“口袋公园”占地虽小,但能满足居民社交、健身、休闲、娱乐等需求,让“开窗见绿”“出门进园”成为现实,大大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
“口袋公园”建设已成为各地环境整治、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举措。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计数据显示,按照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要求,各地统筹利用城市中的边角地、废弃地、闲置地、绿地等,因地制宜规划建设或改造“口袋公园”近3万个。近日,住建部办公厅发出《关于推动“口袋公园”建设的通知》,2022年全国建设不少于1000个城市“口袋公园”。
城市居民“出门进园”,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乡村大地也日渐“公园化”。浙江安吉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并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美丽乡村建设。2012年,因“空气质量最好,人均能源消耗量最少”等,安吉获“联合国人居奖”。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关停矿山、不再依靠“矿山经济”,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由“卖石头”转为“卖风景”,走上了绿色发展新路。2021年,余村入选首届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如今的余村,群山苍翠、竹海连绵、草木葱郁、溪水潺潺,是国家4A级景区。“家在景区里”的村民自豪地将“幸福余村人”五个大字写在了村文化礼堂的墙上。
吃上“旅游饭”
浙江德清县舞阳街道山民村依托山水资源,开发户外露营、乡村民宿、水上运动等乡村旅游项目,走农旅融合、体旅融合、文旅融合发展之路,不断丰富当地旅游业态,让更多人共享旅游发展红利。靠着银杏“时光隧道”这一特色景点,江苏邳州铁富镇姚庄村及周边600多户村民致富,村集体经济增收30多万元。越来越多的村民不再外出打工,留在家中即可吃上“旅游饭”。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方村街道生态资源丰富,因地制宜发展芡实、莲藕种植等特色产业,相关产品在长三角和福建、广东等地颇受欢迎。为了进一步推动农民增收,当地积极探索农旅融合发展,游客可到此赏景、采摘,农户在家门口即可实现销售。
要让村民吃好“旅游饭”,必须不断提升旅游业品质。吸引更多旅游业、农业等领域的人才走进乡村,正在许多地方成为现实。
中国农民丰收节前一天,杭州湖源乡“村播学院”的直播间里,返乡创业青年正在进行特色农产品直播推介。近年来,随着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吃上旅游饭的村民越来越多,返乡创业的青年、乡贤也不断增加,不仅带动了当地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和农特产品销售,也让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不断改变观念,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升综合素质,逐步向现代农民转变。
尹 婕
(尹 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