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川,是中建一局建设发展公司埃及阿拉曼新城超高综合体项目T01标段项目经理。工作13年来,他始终扎根一线,参与公司多个重点工程建设。从技术员到项目经理,他用如火的热忱与激情,肩负起属于青年人的责任与担当。
技术先行成精益之功
初入职场,张秀川从项目的技术员做起,协调解决技术问题、编制项目施工汇报、编写专项施工方案并进行专家论证……工作繁忙,24小时守在现场也是常有的事。张秀川说,那段时间除了业务能力上的收获,更多的是在前辈身上学到了务实的工作作风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2012年,钢管混凝土顶升施工工法在行业内逐渐推广。张秀川所在的万通大厦项目设置了18根钢管柱,大厦有180多米高,且东西两侧外框柱为变曲率斜柱,顶升难度很大。为了实现顺利升顶,张秀川和同事们充分借鉴天津津塔钢管混凝土顶升施工经验,不断试验和调整混凝土配合比,优化顶升泵管连接节点,在经历了多次尝试后,最终顺利完成万通大厦钢管混凝土顶升施工。万通大厦为钢框柱-钢桁架核心筒结构体系,为攻克和解决复杂超高层钢结构施工技术难题,张秀川总结完成了相关课题。经专家组鉴定,该研究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14年张秀川担任天津天河城购物中心工程总工程师。天河城项目深基坑与3号线和平路站共用一道地下连续墙,这是天津首个与运营地铁站体和隧道“零距离”接触施工的大型城市综合体。这种案例较少,可借鉴经验不多,施工难度很大。同时该工程也是天津市第一个在渤海大楼、盛锡福帽庄、国民饭店和中国大戏院4座历史风貌保护建筑“心脏”地带施工的项目。
面对复杂的周边环境,张秀川分别采用了“分仓式深基坑设计方案”和“全自动应力伺服系统钢支撑技术”,创造了两个“第一”:天津第一次在临近地铁深基坑采用“全自动应力伺服系统钢支撑”、天津第一个采用“全自动应力伺服系统施工技术”的民用建筑。在建造过程中,张秀川牵头完成的技术成果填补了天津施工技术的部分空白,并荣获了2018年华夏建设科学技术进步奖和2019年度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以青春力量续海外新篇
埃及阿拉曼新城超高综合体项目是中国建筑继埃及CBD后在埃及承揽的又一重大高端房建工程,同时也是中国企业在埃及市场签约的最大现汇项目,将成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埃合作又一典范。
中建一局中标的T01标段则为项目最高楼—标志塔。接到任务后,张秀川没有踟躇,迅速着手了解项目相关情况并组建团队。经过紧张筹备,张秀川带领团队奔赴埃及阿拉曼。当时的建设现场只有一望无际的沙漠。摆在他面前的紧要任务除了大面积的土方开挖,还有现场临建的建设。项目前期人员短缺,要在约15万平方米的荒漠里“开荒拓土”,进行超大深基坑开挖,工作难度可想而知。张秀川发挥经验优势,协调配置30多辆渣土车和20台挖掘机,最大程度确保开挖效率和施工安全。在他的带领下,项目团队克服困难,在两个月的时间内完成80间办公室以及可容纳约1000名工人的生活区板房的安装。
埃及阿拉曼新城超高综合体项目T01标段使用后注浆钻孔灌注桩,桩深、量多、直径大、施工技术难。为此,张秀川不断与桩基分包协商,建立高效工作模式。最终,T01标段桩基施工速度达到了1天8根,是5个标段里单日成桩数量最多、单日混凝土浇筑方量最多的标段,仅用70天就完成了全部375根旋挖钻孔灌注桩的施工。
张秀川经常和同事们说,“T01标段是埃及阿拉曼新城超高综合体项目的标志塔。我们发扬‘专业 可信赖’企业品格,把T01标段建设成展现中国建造实力的标志塔。”
入职以来,张秀川凭借在技术领域的深耕细作,共获省部级以上荣誉及奖项10余次,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5项、省部级工法13项,在国际和国内学术期刊发表科技论文25篇,荣获《施工技术》杂志首届工程建设行业杰出科技青年、山东土木建筑科学技术奖(优秀青年人才奖)、第二届“天津青年创新能手”等称号,同时入选天津市建设领域青年专家人才储备库,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科技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