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沁润暖人心 艺术赋能乡村兴

来源:东方网    2022-11-04 13:25
来源: 东方网
2022-11-04 13:2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22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关键之年。乡村振兴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伟大复兴梦的基础性战略,乡村文化建设则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先导与灵魂。乡村文化建设得益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指引,但是更需要社会资源的广泛参与,在本文的研究中,以全国高校“三下乡”活动为例,在阐释送文艺下基层,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实际行动践行文化沁润工程,助力乡村振兴活动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如何在新的时期参与乡村文化建设,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思路。

一、价值:以文化建设促进乡村振兴

(一) 乡村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力

良好的乡村文化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乡风文明建设、乡村生态的优化离不开乡村精神文明的建设。通过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能够有效解决农民精神贫乏的问题,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从而发挥了乡村振兴的精神保障与价值引领的作用,成为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

(二)乡村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引领

乡村文化的发展受制于城乡结构二元制的影响而处于弱势的地位,在事实上与城市文化形成文化势差,城市文化的强势导致乡村文化的生存空间被大大挤压。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文化建设据此而获得了新的转化与创新契机,继承并发扬了我国传统文脉。首先,聚集了乡村文化建设的多元主体,引导青年群体进入到乡村文化建设的进程中,凸显乡村文化的优势,培育了文化自信;其次,促进了文化软实力向硬实力的转化。乡村振兴背景下,地方政府投入大量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资源,进一步加强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乡村居民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创设物质环境,进一步增强了农村居民的文化自信。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根基与灵魂,要实现乡村振兴的和谐发展,就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源融入到乡村文化建设进程中,创新乡村文化的建设路径,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实现。

二、实践:“三下乡”活动传播优秀文化

每年6月-7月,是全国高校开展暑期三下乡最集中的一个月。各学校组织文化、科技、卫生团队赴各地基层乡镇开展为期一周至两周的知识传播活动,促进农村文化、科技、卫生的发展。文化下乡包括:图书、报刊下乡,送戏下乡,电影、电视下乡,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各团队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以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为例,在活动中唱起爱党、爱国、爱家的歌儿,跳起倡导民族团结的舞步,弹起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乐曲。这些举措都能将时代精神融入艺术作品,让群众更直观更深刻的感知文化的魅力。

三、反思:优秀资源参与乡村文化建设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关注国家政策与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为个人的发展,以及乡村文化振兴探索新的路径,从而构建优秀资源参与乡村文化建设新思路。

(一)带动乡村文化建设路径创新

乡村文化振兴借助美育形塑乡村思想文化体系 。“三下乡”实践中应用多元形式,激发乡村文化潜力。演出团队倡导乡村文化建设的民族团结进步的主题,以音乐舞蹈类的文艺演出、文艺宣讲、艺术普及教学、美术墙绘、通用语言文字传播等形式,提高乡村群众的综合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驱动文化在多维目标价值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文化推动力,达到“以美化人”的目标。

  (二)培养大学生关注乡村文化振兴实践能力

参与到“三下乡”实践活动中的大学生,应发扬新时代新青年的“拓荒牛”精,关注基层,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锻炼个人的能力,促使个人从象牙塔中走出来,胸怀祖国,意识到乡村文化振兴的意义之所在,对大学生走向社会后为乡村振兴贡献、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伟大复兴梦埋下理想与奋斗的种子。

(蔡乐 石河子大学)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