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短视频流量红利消退,网络用户的兴趣点向实用干货转变,泛知识类短视频蔚然成风。这类短视频聚焦自然科普、前沿科技、科学原理等方面,正在建构崇尚科学、尊重知识的科普新风尚。这其中,专业机构和从业者的大量涌入尤其瞩目。
过去一年来,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中国物理学会等机构和短视频平台合作,推出《科创中国·院士开讲》、跨年直播演讲、《科学1小时》等知识节目,受到广泛关注。两院院士、高校教授、博士研究生纷纷参与其中,为网友提供最前沿的知识分享。其中,《院士开讲》在抖音收获上百万粉丝,多期视频内容观看人次超千万。
专业知识科普与网络平台的合流碰撞出良好的化学反应。在资源整合与内容升级的背景下,科学家和大众之间的壁垒因此打通,严肃学理有了更多被普通读者接受的契机,知识普及的深度和广度由此扩宽。
王玉明院士在演讲中
一.以有效沟通打破认知壁垒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造就了用户碎片化、即时性的观看与学习偏好。为了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知识传播由此降维,试图通过利用短视频随时随地可观看的特性,打破程式化的课堂传播,营造泛在化的知识传播场景。
互联网平台降低了大众与科学对话的门槛,但是仍需在科学家、科普工作者与大众间建构起满足多向认同的传播场景,才能打破认知壁垒,促进有效沟通,推动共识形成,进而提升网民文化素养。从广泛涉猎泛知识类短视频、关注固定领域系统内容,到形成短视频知识社群,科学信息正在嵌入网民的日常生活。
在一些人的印象里,短视频受到时长和画幅限制,难以提供对科学内容的深度解读。但实际上,短视频已经拓展出直播和节目等不同形式,并衍生出合集、图文等功能。这些变化打破了传统壁垒,为用户获取知识提供了更丰富的场景。点赞、评论成为汇聚和激发科普内容新灵感的源泉,知识传播由单向输出转向双向共享。
2021年10月,中国科协“科创中国”与抖音联合推出知识类节目《院士开讲》,邀请国内知名院士讲授各种顶尖科技知识。系列视频分为40-60分钟的长视频和1分钟以内的短视频,节目观看人数超过1700万,而短视频播放量更是破亿。
2022年7月,抖音联合中国物理学会、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推出“科学1小时”物理直播课。两院院士、高校教授和专业知识创作者围绕牛顿力学、法拉第力线等物理知识点进行课程讲授,受到网友关注和好评。
“科学1小时”直播截图
二.以通俗话语解读深度学理
短视频作为连接科学传播主体、科学知识及社会公众的重要载体,给当前科普传播生态带来了重构力量。一方面,科普内容借视听化语言,可通过凝练观点和通俗表达,以图文动画演绎科普内容,以声像互动解释科学原理,增强了科普视频的艺术性与观赏性,构成科普传播的视听新范式。
另一方面,泛知识类短视频也助力科学研究者形成科普传播的网络化、影像化思维,将公式、图表、概念等抽象话语拓展成为丰富鲜活的多观感体验。在泛知识视频常态化发展下,科普视频正在从泛泛而谈转向“硬核干货”,从抽象理念转向故事讲述,从单一领域转向多域联动。深耕优质内容并形成话语融合,成为同类视频破局的关键。
《院士开讲》陆续播出已经一年时间,共有17位两院院士登上节目讲台。他们出生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为中国科技发展做出卓越贡献。如今,这些“80后”和“90后”院士们凭借硬核的知识分享,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原因在于节目在融合话语形态上的探索。
a.第一,深度学理+通俗话语。院士们结合自身经历,回顾攻坚历程,从基础学科到高端装备制造业,从能源战略到载人航天,分享着尖端科技及其最新进展。系列视频以科学精神为核,以通俗话语讲解前沿科技,实现了良好的科学普及效果。
b.第二,专业内容+生活场景。相比权威事实的呈现,《院士开讲》从生活场景出发,如在“院士谈年轻人如何避免精神内耗”,视频从社会问题谈起,讲解如何帮助年轻人走向诗意人生。生活场景有助于人们依据自己的常识理解和既有经验等展开科学推演,理解科学问题,解决生活困惑。
c.第三,尖端技术+现实问题。在《院士开讲》中,邬贺铨院士围绕生活中的现象“为何5G好像没比4G快”,从大众的兴趣点出发,讲解我国5G技术发展的综合面貌,以现实问题带出体系化的专业内容。院士们深入浅出的讲解和融合性的话语体系,化解了硬核科学内容与大众接受度之间的矛盾,强调了科技发展对于民族自立自强的重要意义,进而影响着年轻人的理想信念。
著名通信专家邬贺铨院士在演讲中
三、以资源整合扩大受众参与
在人人皆为自媒体的时代,科普传播最初由科学爱好者、科技界从业人员、民间科学团体以及自媒体团队主导,果壳、知乎等科普公众号或平台的流行将科学传播实现了网络普及化。
短视频入局后,科普传播成为红海,内容生态由量变走向质变,高等院校、互联网企业、科普期刊等传播主体开始入局,正在形成多元主体共存的发展局面。中国科协、中科院物理所、中国物理学会,这些专业机构成为科学普及的主力军。
专业机构入局短视频,使得资源与渠道充分整合,能够在内容上保障学理准确性,让严肃知识找到更广泛的受众,也让良币驱逐劣币。在资源整合下,多元主体参与度得到提升,知识传播的社会覆盖面得以扩大。
通过对科普资源的高度整合,短视频为年轻人提供权威的科学信息、多元的接收渠道和灵活的学习方式,并在传播共性知识的同时,以社交互动和多版本剪辑满足年轻人的个性化需求,调动年轻人的科学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进而增强他们的科研活力和创新潜力。
截至目前,《院士开讲》栏目在抖音收获了超过100万粉丝,多位院士的演讲合集观看人次超千万。而在“科学1小时”节目中,物理学博士后周思益和曹则贤的视频合集观看人数分别达到4000万和3000万。
随着科普短视频市场的竞争升级,内容为王仍是科学传播的根本要素。高水平科普短视频的兴起,重构了知识生产与传播流程,有效推进了科普传播内容属性、服务属性和价值属性的全面融合。短视频平台的资源整合力正在使之实现承担社会教育责任、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突破。
结尾
网络视听传播遵循“去中心化”逻辑,也就是面向大众群体实现扁平化、非焦点传播。随着内容同质化程度上升,短视频传播呈现出了“再中心化”趋势。
再中心化并非指传播机制层面重塑一对多的大众传播模式,而是通过场景兼容、话语融合与资源整合,以优质产品、深度内容、公域传播的方式,进行专业化的知识生产与传播。
深耕专业内容、开展分众传播、提升品牌效应、汇聚多元主体,正在成为短视频平台提供知识服务与实现价值引领的破局之道。(白晓晴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