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落实《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和2022版《课程标准》,帮助学生搭建从幼儿园到小学过渡的阶梯,减缓幼小衔接认知上的坡度,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第四实验小学一年级组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努力探索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过渡性教学方式,并加强常态化的跨学科教学研究。近日,学校一年级全体任课老师共聚一堂,召开了幼小衔接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教学研讨会,观察课堂,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共同研究。
首先由刘明霞老师现场展示了一节英语课。该堂课主要学习有关颜色的单词,刘明霞老师秉持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理念,借助歌谣、图片、微视频等,通过多种游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加深理解并初步运用语言。刘明霞老师首先展示从校园中拾取的彩色树叶,借助真实的情境导入新课;继而通过听歌谣,帮助学生整体感知、理解语言;接着,通过幸运大转盘、发现身边的色彩、制作神奇的彩虹、观看微视频了解北京四季的色彩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新知。
这节课,刘明霞老师很好地将生活化、游戏化、活动化的理念融入课堂中,从“颜色我知道”,到“颜色我看到”,再到“我喜欢不同的颜色”,三个板块层层递进,帮助学生学习、运用关于颜色的单词和简单句型,感受生活中的颜色是丰富多彩的,也培养学生从色彩的角度去欣赏美、鉴赏美,进而学会观察生活、热爱生活,体会和感受世界的美好。课后,刘明霞老师分享了自己对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与思考,老师们也一起交流自己对“三化”的理解与实践,有的老师还给刘明霞老师提供了一些小妙招。
接着,刘洪云老师展示了《认识图形》数学课。“三化”中的第一化就是“活动化”,一节课40分钟,能够给孩子15分钟的活动时间,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有助于他们理解知识。刘洪云老师上的这节《认识图形》数学课,就是通过大量的学生活动,让他们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找到图形的特征。学生们跟着有节奏的音乐,一边愉悦的学习一边轻松的活动,课堂活动的参与者们手脑并用,充分的锻炼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究的精神。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才是有意义的数学教学,通过大量生活实景和实物,可以让学生消除对数学的枯燥感。刘洪云老师通过让学生摸一摸、摆一摆、比一比等方法,充分感受到物体的特征,并且结合生活实际能够说一说这些图形各有什么特点,在相同中找不同,在不同中总结和归纳。
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需要用更多的游戏吸引他们学习的注意力,刘洪云老师在课堂上通过“我说你猜”这个环节让学生充分的玩耍,利用刚刚学习到的物体特征的本质为学生们提供了思考的空间,课堂上的环环相扣,既让人觉得氛围活跃又让人觉得耐人寻味。
课后,刘洪云老师交流了自己在这节课中设计数学游戏的目的和思路。她始终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游戏活动,以《找朋友》为主要游戏链条,让学生玩在活动中,乐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她还从充实游戏素材、丰富游戏形式、明确游戏规则几方面与大家交流了自己实施游戏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两位老师的课堂将“三化”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既是老师们精心打磨,认真准备的展示课,同时也是实验四小一年级常态教学过程中“三化”课程的点滴体现。通过“活动化、生活化、游戏化”的课堂,学生们总会有让教师感到惊喜的表现,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做的就是“静待花开”。
互动研讨之后,王亚苹校长对这两位老师的课给予了肯定,还给大家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勉励大家继续探究符合一年级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活动设计,将活动化、生活化、游戏化的理念充分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在培养生活技能的同时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未来,实验四小将继续深入落实“三化”课程,不断鼓励老师们用好学校的资源,为孩子营造幸福的课堂时光。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尝试和探索,实验四小的课堂必定会更加有活力,更加有韵味也会更加精彩。(海淀区实验四小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