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初冬,一部赞颂广东水利人,致敬东深“时代楷模”,追忆东深“一代天骄”的原创大型情景史诗剧《青春印丰碑》,在广东工业大学内首演成功。这是一部由广工人主创、联合广东文艺界精心打造的原创情景史诗剧——广东省首部由在校师生为主体原创的大型情景史诗剧!广东省首次用舞台剧的形式讲述东深供水工程的历史故事!广东省高校首次以“时代楷模”精神传承为艺术主题在校园展演!
编剧成慧慧、总导演郑萌用三个“首”字概括了《青春印丰碑》的创新性。剧目筹备与创作历时7个多月,是学校舞蹈、戏剧、合唱、器乐、人声乐、语言艺术等多个高水平艺术团200多名师生共同演绎的“时代大戏”。
世界强音:“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
1963年香港遭遇特大水荒,。1964年春到1965年春,来自珠三角地区的上万名建设者,在短短一年时间建成了一个全长83公里的大型跨流域供水工程——东深供水工程,从此解决了百万香港同胞的饮水难题。
工程伊始,多个工段技术人才奇缺,紧急关头,广东工学院(广东工业大学前身)调整教学计划,派出学生支援工程建设。200多名广工师生义无反顾用自己的汗水、泪水,乃至鲜血和生命,把青春岁月最重要的那篇论文,镌刻在东深供水的丰碑之上。“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的口号声响彻云霄。”
美育大课:情感价值与艺术审美完美融合
情景史诗剧序章《时空变奏》的音乐响起,瞬间把观众带回那个栉风沐雨的年代;《临危受命》《工程交响》《风雨征程》《青春无悔》四大篇章,组成了一部大气磅礴的情景史诗;观众随着“陈汝基”的视角,“穿越”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身临其境地感受广工学子投身祖国建设的豪情壮志与青春热血。
作品以“红色”主旋律铺底,以“情景史诗”的艺术优势多元表达。整场演出将音乐、舞蹈、戏剧、诗歌、光影等多种艺术融为一体,真实地呈现了一个个历史事件和人物群像,增强了叙事的历史厚重感,让观众深深沉浸在那段峥嵘岁月的理想与责任之中,深切体会东深工程的工匠精神、坚守精神、奉献精神和英雄主义精神。
学校党委书记胡钦太指出:“东深供水工程建设中的广工故事,是广工人始终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最佳证明。这种精神将成为青年学子理想信念教育的永久教材,激励广工学子牢记‘国之大者’,勇担时代使命,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跑出最好的成绩。”
校长邱学青称赞师生们精彩演绎:“《青春印丰碑》生动刻画了广工学子不畏艰苦、为祖国水利工程发展写下生动注脚的广工精神,这将激励一代代青年学子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我们应有的力量!”
艺术神话:“草台班子”也能演大戏
舞台上:一场“超级台风”来袭,罗家强同学在沙岭工段7米多高的闸墩施工时,在狂风暴雨中不慎跌落,在赶往卫生院的途中,受伤的罗家强在陈汝基的背上发出最后的声音“妈妈、妈妈”。一个年轻的生命定格在23岁,一段名为青春奋斗的答卷却永远镌刻在东深工程的“丰碑”上。
舞台下:观众热泪盈眶。“同学们在没有任何专业基础的情况下,使整台演出呈现了高质量的水准,他们展现真实真切的表演和倾情的投入状态,让我赞叹!”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主席、省文联副主席倪惠英动情地称赞。美育大课前后经历了三次形式审查,专家们评价:“每一次演出都是一次突破,每一次的舞台呈现都有新的高度。了不起!”一个“草台班子”,创造了业界认可的演出“奇迹”。一群“艺术白丁”,如何呈现一场高质量的演出?
用“东深速度”演绎“东深精神”
半个世纪前,东深工程用短短一年时间,创造了“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的奇迹,这就是“东深速度”。半个多世纪后,广工师生也践行着“东深速度”。从了解历史、实地考察,到剧本创作、选定角色,再到排练、走台、演出,短短7个月的时间,完成了1.0版的《青春印丰碑》。
主创团队殚精竭力艺术创新
编剧成慧慧连续熬夜看完百万字材料,十几天拿出剧本雏形,第一次专家论证就得到一致首肯。边创意、边论证、边制作。总导演郑萌统筹全局,邀请优秀创作人才——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石钧尹副教授、袁文彬博士任副导演,组成主创团队,突破传统,制作编导方案,设计艺术呈现方式。用丰富多变的艺术手段引领观众情不自禁地“追剧”。郑萌表示:我们的创作可以说是一块艺术试验田。全国非专业院校创作的第一部情景史诗剧。用创新性手段演绎“史诗”性故事,我们不遗余力。
(副导演:石钧尹、袁文彬)
艺术团教师及教辅人员登台担纲主演
舞蹈团教师、执行导演陈蕾,扮演青年陈汝基。他花大量心思揣摩“人物”,出色塑造了“时代楷模”人物形象。通识教育中心唐谱刚老师饰演廖总工程师,学生工作辅导员李轶饰演麦蕴瑜。还有其他老师扮演了多名角色。
艺术团学生吃苦耐劳,艰苦磨砺
各校区、各专业学生克服跨校区排练等困难,利用课后、中午、晚上时间排练,经常顾不上吃饭排练到深夜,甚至累了就睡在舞台上。演完一个节目或者侯场时,赶作业、画图、复习功课的画面是幕后的精彩。他们那种本色出演的青涩、真挚和由内而外迸发的激情,带给人一种本真的美 。
全力以赴:打造工科大学精神家园
通识教育中心主任孙恩乐说表示:“创作过程中,党委宣传部、后勤管理处、团委、档案馆等部门、单位给予了大力支持,全校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再大的困难也能逾越”。在这里,师生通过舞台,实现了历史回响与现实启迪的无缝对接。潜移默化的打造了滋养一代代广工人接续奋斗的精神家园!
这是一部全力以赴的群体创作: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大力度支持课程创作,通识教育中心牵头,各部门、单位鼎力支持。这既是学校探索文化育人体制机制、着力厚植爱国奋斗的红色文化基因的生动实践,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思想文化支撑。当年参与东深工程建设的老校友们不厌其烦为剧组写回忆录、写感想,提供众多一手素材,参与每一场讨论,为剧目创作打下良好基础。总导演统筹全局,从灯、服、道、效到经费流水,不辞辛劳、不计付出全身心扑进剧组。唐谱刚老师,完成演出任务的同时还是剧组的后勤“管家”,任劳任怨为上百位演员提供后勤保障服务……
排练中,舞蹈团的同学膝盖磨破了,贴上药贴继续练;训练服被汗水沤烂了又换新的。在不断了解前辈们经历的过程中,大家常常一边排练一边感动落泪,当初想打退堂鼓的同学也都咬牙坚持了下来:“以广工人的身份演绎广工人的故事,何其有幸!”
这是一曲继往开来的时代欢歌:
千帆历尽终有所成。从剧组成立到演员招募,从无数次修改到日臻完善,学生从犹豫、彷徨。到不放弃、不气馁、坚持到底,正是体现了“东深”精神。
香港籍硕士研究生黄丹媛说: “作为一名香港同胞,能够参与演出,十分有幸。”何霭伦饰演者黄恩旎无限感慨:“在今后的教学中,将把参演“青春印丰碑”的难忘经历分享给学生们,引导他们发扬东深精神,培养不畏艰苦、不惧挑战的意志品质在祖国的建设中发挥聪明才智,把青春和力量贡献给祖国。
《青春印丰碑》成功首演,走出了第一步,接下来将会对本剧继续打磨提升,在各级教育、文化宣传部门的指导下,努力打造出一部有影响力的艺术精品。(广东省文化学会(何媒工作室) 何金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