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滨江产有为 ——“最小强区”的崛起历程

来源: 东方网
2022-12-07 16:1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全省最高人均GDP、最多的上市企业和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凭借一项项令人瞩目的成绩,杭州高新区(滨江)以“蚂蚁”的体格展现出“大象”的实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最强区”,跻身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

滨江给外界的感受,首先是小,这是全省最小的行政区,发展不亚于“螺丝壳里做道场”;其次是强,拥有一颗强劲的产业“心脏”。这里产业门类齐全、链条完整,聚焦科技前沿,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产业集群一应俱全,上下游产业融合紧密,大企业顶天立地,“小巨人”聚木成林。

从田连阡陌出发,到生长出楼宇林立、产城融合的科技新城,从行业“单打冠军”到产业“聚指成拳”,一片小小的地理空间能绘就如此图景,系于时代追梦、造梦人的书写,更离不开人才集群的托举。

据悉,目前杭州高新区(滨江)每年引进各类人才3万人以上,拥有各类人才资源43万,各级领军人才502人,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0000 余人,各项数据亦全省领先。

如果把国际滨比作中国沿海经济发展带上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它的崛起恰恰成为科教兴区、人才强区国家战略最好的注脚,历经三十几年的发展,高新区(滨江)已然成长为人才创新创业的一片热土,创造了在弹丸之地内凭借产业“链接”人才、人才赋能产业的最佳样本。

“三级跳式”的跨越发展

来建良辞去高校职务踏进滨江创业时,时间的指针正指向2015年。

这一年,杭州高新区(滨江)已掀起第三次产业发展“热潮”,创新创业热潮已蔚为大观,明星企业灿若星辰。更早来到的硅谷归子范渊已在这里创立安恒信息,凭借过硬的技术,企业加入中国一流的网络安全保障阵营,这一年还首次入选了全球网络安全企业500强。

来建良所涉足的核工业智能装备领域,也是滨江区大力扶持的产业方向,所以他创立的公司起步并没有慢太多。七年间,公司已驶入发展快车道,立足滨江科创高地,来建良团队以高技术壁垒构建起了核心竞争力。今年上半年,公司成功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一颗核工业智能装备领域的新星就此冉冉升起。

从初创企业到成功上市,这样的发展轨迹并非个例。多年努力之下,杭州高新区(滨江)积赚了一份沉甸甸的“家底”,产业高质量发展,亩均效益成果惊人——仅仅72平方公里的区域面积上,驻扎着68家上市企业,基本上实现了每平方公里都有一家上市公司。

三十余年里,借力高新区产业和人才政策,像来建良这样顶着聪明头脑的创业者们,带着前沿技术如同潮水一般源源不断涌入,造就了滨江的经济腾飞。在滨江区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看来,高新区(滨江)的产业与人才的集聚离不开“三次创业”的接力耕耘,“每个阶段人才链都与产业链紧密结合,有一条清晰的发展脉络”。

1990年,杭州高新区从杭州文教区起步,发展大幕开启。彼时,浙大师生是高新区创业主流。“大概有20%左右的企业是浙大系人才创立的。这个阶段,高新区完成了产业和人才的原始积累。”滨江区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说道。

此后,2002年高新区和滨江区两区合并,这座新区开启了“江北孵化、江南产业化”的二次创业道路。直至2014年,滨江已稳居国家高新区第一方阵,产业生态郁郁葱葱,也是从这一年开始,高新区(滨江)第三次创业的“热潮”一直澎湃到了今天,迸发出众多引领未来的“新活力”。

2016年,看好高新区(滨江)的发展,新华三集团在这里成立。“我们入驻的那一年,滨江已经打造了以网易、阿里巴巴、海康威视等企业为代表的新一代互联网和AI视觉产业集群。”新华三董事长于英涛回忆,“滨江良好的发展环境、生机勃发的产业生态、一流的营商环境,为新华三加快推进技术和管理创新、加快企业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生在滨江、长在滨江的新华三,对高新区的创新创业氛围有着更直观的感受。无论是孵化器、众创空间、产业平台数量,还是创新指数等综合指标,滨江都持续领跑全市乃至全省。借助滨江数字经济完整的产业链,以及企业自身超强的科研实力,新华三的发展态势强劲,今年年初,再次斩获2021年度浙江省创造力百强企业第一名,实现“九连冠”。

像新华三这样的科技头部企业,在滨江不在少数,仅仅是2021年度浙江省创造力百强企业榜单,全区就有29家企业上榜,创新首位度进一步提升。

在科技强区、产业兴区的正确发展战略指引下,高新区(滨江)实现“三级跳”般地跨越式发展,全区产业布局清晰,行业分化明显,相继诞生了海康威视、网易、大华股份等“领军企业”,安恒信息、宏杉科技、英飞特等“瞪羚企业”,中控研究院、国自机器人、贝丰科技、路先非织造等“小巨人”企业。

如今,国际滨更加璀璨夺目,世界各地的高层次人才纷至沓来,更多的企业正在这里萌芽壮大。

“这里,走两步就可以看到客户!”

2020年,从新加坡回国的游明亮转遍了长江以南几个大城市,最后选定在高新区(滨江)创业,成立了杭州艾名医学科技有限公司,开始追逐肿瘤类器官科研领域的“赛道”。

理性的创业者不会随随便便选择一座城市,于游明亮而言,选择高新区(滨江)是一次正确的市场判断。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前沿阵地,这里不仅有着非常好的创业环境,也给企业提供了优渥的政策和发展机会。去年,企业入选“5050计划”,解决了医疗创业公司成长初期的资金痛点问题。

“5050计划”是高新区(滨江)在2010年推出的浙江首个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扶持计划。多年来,高新区(滨江)根据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对“5050”进行了三轮迭代升级,不仅支持额度加码,政策也扩面至国内、不唯留学经历认人才,走出了一条“人才带技术、技术变项目、项目融资金、实现产业化”的“滨江路径”。

优厚的人才政策,大大提升了“人才+项目”的吸引力。2018年,在天津创业逾20年、始终专注埋头研发的宋昕也入选了高新区“5050计划”,将他的第二家企业落在滨江,为他的产品研发体系找到了一个最佳的起锚地。

“滨江这边的科创环境好,特别是政府支持力度很大,给了我们项目落地产业化最亟需的资金补助。包括后面我们招引进来的博士、硕士,也切实感受到了许多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惠及人才的硬举措。”宋昕说道。

企业落地后,贝丰科技迅速组建起一支强大的研发团队,不断打磨产品。如今,贝丰科技已经成为微型高性能涡轮风机领域的隐形冠军,打破国外垄断,实现了进口替代并解决了医用呼吸机“卡脖子”问题。

一项产业扶持政策的终点就是一棵“苍天大树”,一个人才政策对应的是一支强大的创业创新团队。类似宋昕这样的创业者故事,在高新区(滨江)不胜枚举。滨江区委人才办介绍,在区内,经“5050计划”认定“浇灌”的900余个人才项目,至今存活率近92%。

人才来滨江,产业也有大作为。背后原因是庞大而坚实的产业基础,完善的上下游链条,以及与此相匹配的高层次人才,都能在此地相遇,并进行无缝耦合对接。这也是众多创业者落子高新区(滨江)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是一家做肿瘤类细胞模型的企业,研发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要不断与客户交流获得及时反馈,了解客户需要的产品形式,进而打磨适配产品。”游明亮介绍道,高新区(滨江)恰好提供了这样肥沃的生物医药产业土壤。

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前沿阵地,高新区(滨江)生物医药基础雄厚,近年来培育、招引了如泰格医药、时迈药业、剂泰医药等生物医药巨头。尤其在杭州天和高科技产业园等园区内,海内外尖端生物医药企业集聚生根,在孵创业公司正雏鹰破壳。

前两年,高新区(滨江)还成立了生物医药创新联盟(BIA),吸引一百多家生物医药企业加入,汇聚起了生命健康领域的顶尖资源。联盟还组建了一个微信群,游明亮发现,不少企业都是5050计划培育而来,公司创始人会在群里分享研发进展和成果,创新氛围浓厚。

更让他惊喜的是,艾名医学所在的万轮科技园内,40%以上的企业都是医药企业,还培育了启明医疗这样的上市公司。“现在在园区里,走两步就可以看到客户,在这里工作创业就是这么方便。”

  两链协同发挥“乘数效应”

前不久,在杭州高新区(滨江)2022硅谷精英沙龙活动上,高新区(滨江)正式发布“才链全球”计划。根据该计划,力争到2025年,全区人才资源总量超过50万人,硕士及以上高层次人才达到5万名。计划里,“产业链才”是其中一个关键环节。

立足未来,高新区(滨江)早已为强链延链补链下好了一招“先手棋”。去年,在人才品牌“5050”计划的基础之上,高新区(滨江)再次推出“5151”人才创业协同计划。只要企业有需“要”,政府就来搭台“邀”请企业对接合作,链动平台型、链主型企业和上下游产业链资源,形成完整的人才创业协同工作服务网,对人才创业发展进行再赋能。

今年7月下旬,高新区(滨江)发布《关于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两链”深度融合的实施意见》及若干政策,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不少于3亿元,用于支持创新链产学研融合、产业链上下游融通发展;率先实施落实链长制,着力推动视觉智能、网络通信等15条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链整体提升带动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链主企业、骨干企业。

“对企业来讲,到一定的发展阶段以后,政府能够帮助它打通产业链堵点,比单纯给点资金的效果会更好。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工作,让高新区内几大产业链紧紧抱团,为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发挥‘乘数效应’做好铺垫,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才到这里来创新创业。”滨江区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解释。

为了推进“两链”融合,在高新区(滨江)的物联网小镇里,每月举办两次的特殊“早餐会”,成了打破隐形行业壁垒的“必修课”。这个“最强产业小镇”集聚了海康威视、宇视科技、矽力杰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园区紧紧围绕智慧物联产业,做好上下游企业细分领域的培育和帮扶,借助区域内链主企业的磁吸效应和强大资源,着力解决产业链、创新链的堵点难点。

“我们做过一个统计,很有意思的是,小镇内数字安防核心元器件的外采率以前是40%,经过这几年两链融合的发展,下降到了10%。”物联网产业园发展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产业链韧性的提升,让更多的创新人才因此“慕名而来”,特色小镇的“才”力日益凸显。截至目前,物联网小镇已拥有各类创新创业人才9万,其中国家、省级人才工程入选专家多达42人,诺贝尔奖获得者、院士等专家12人。

站在更高的维度看,“树大根深”的产业集群,汇聚了万千高层次人才在这里进行科技创新的伟大实验。今年前11月,高新区(滨江)新引进人才超3.7万人,再创历史新高,新引进人才项目63个,新增独角兽准独角兽企业39家。目前,全区人才总量超过43万人,其中技术型人才占总量一半以上。

从这些数据不难看到,越来越多的青年才俊,看中高新区(滨江)雄厚的产业实力、领先的创新优势和潜在的未来机遇,把这里当作实现梦想的应许之地。(文/王超)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