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法学院:九成短视频诈骗系导流至第三方平台,需行业协同治理

来源:东方网    2022-12-08 14:47
来源: 东方网
2022-12-08 14:4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12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以下简称《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明确了互联网服务提供者的反诈风险防控义务和责任。当天,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发布《2022年电信网络诈骗治理报告:以短视频平台为样本的研究》(以下简称《报告》),聚焦短视频平台生态中的网络诈骗特征与治理方式。

《报告》指出,短视频平台的网络诈骗呈现链条长、手段隐匿、对象广泛等特征,依靠单一平台难以治理。对此,平台发挥技术优势、强化精准防治的同时,也需要为用户提供更多类似抖音小安这样的反诈工具实现共治。同时建议建立由政府主导的多机构合作模式及平台间协同模式,减少电信网络诈骗的发生。

短视频平台上90%网络诈骗被引流至第三方平台

伴随网络技术发展,电信网络诈骗数量激增,诈骗方式也逐步多样化。“各类电信网络诈骗正在利用数据和信息的多场景实时交互快速演化出新的表现形式,短视频平台在为用户带来丰富体验感的同时,也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的受害者”,报告撰写人、北师大法学院副教授吴沈括表示。

《报告》指出,目前涉及短视频平台的电信网络诈骗,实施中有90%的比例会引流至第三方社交平台。诈骗团伙常借助短视频方式吸引并选取受害人,规避平台监管,将诈骗行为链条延长,将被害人转移至其他平台或软件中进行诈骗。“短视频平台虽然已推行实名制注册和视频内容的监测制度,但仍有不法分子逃避监管,盗用、虚构身份信息进行违法犯罪行为”,吴沈括指出,犯罪团伙往往频繁变更作案平台、更换平台账号,反侦查能力较强,诈骗手段隐匿。

短视频平台涉及的网络诈骗对象也更为广泛。《报告》指出,相较以往以中老年为重点的电信网络诈骗,短视频平台上的诈骗被害人呈现出多样化趋势,老年人、未成年人、求职大学生等都更容易成为潜在目标。

建议平台为用户提供识别、提醒、阻拦等反诈工具

对于网络诈骗,部分短视频平台已通过搭建风控模型、加强预警提醒、开通举报渠道等方式进行治理。《报告》指出,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具有算法工具自动化和风险预警及时性的特点。以抖音为例,目前平台已搭建了事前提醒、事中阻断、事后治理的多场景能力。根据抖音此前公开的数据显示,平台目前每天运行反诈模型100余个,执行风控策略超过9000条,发出风险提醒逾150万次,拦截风险账号登录超过3亿次,阻断了超过93%的欺诈行为,保护70万潜在受害者避免被骗。

“但单一短视频平台普遍对诈骗上游黑产规制乏力、各个平台风控模型暂未实现互通互享”,《报告》同时指出平台治理的局限,建议加强内外生态双重构建。就平台内而言,需进一步完善用户准入制度,对异常账号进行风险防控,并加强对用户使用的审核、进一步保护用户个人信息。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短视频用户数量达9.62亿,占网民总数量的91.5%。“短视频平台反诈需要平台和用户的共同配合”,《报告》同时建议,平台为用户提供更多反诈工具,包括诈骗识别工具、提醒及阻断工具等,实现用户共治。以抖音为例,今年就推出了智能化功能“抖音小安”,为用户提供警告、核实、干预等反诈服务。目前,抖音小安每日可识别超过160万潜在风险帐号。

建议多平台协同+多机构合作

“对电信网络诈骗的治理仅依靠短视频平台‘单打独斗’难以彻底打击违法犯罪,需要通过其他平台的配合对违反犯罪行为进行发现、认定和处罚”,《报告》建议,电信网络诈骗需要综合治理,建立多平台协同模式,比如平台可对违法犯罪“黑名单”进行共享,共同对违规用户重点管理。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明确了电信业务经营者、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互联网服务提供者的责任义务。吴沈括认为,此举有利于推动我国反诈治理从事后打击到前端防范的转变,也为各方主体共同惩治电信网络诈骗提供了规则指引,并引导各相关方构建多层防范与多方共治的长效机制。

《报告》指出,针对国家政策战略和法律法规提出的重点要求,包括抖音在内的部分短视频平台一直在推进多层次能力建设。“此次《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对平台提出重点要求,抖音持续推进的平台能力建设,与报告有较好的契合性”,吴沈括表示。比如抖音从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就配合全国各地公安机关共计打击诈骗相关犯罪团伙140个,抓获犯罪嫌疑人576名,破获系列案件800余起,覆盖全国多省。

此外,《报告》建议建立由政府主导的多机构合作模式,协同调配不同机构和网络平台共同治理,同时加强平台用户身份管理,并通过反诈宣传降低用户被害可能性。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