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各个区县里,高新区(滨江)总是一个醒目的存在。
作为国务院批准的首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杭州高新区的创建初衷很明确,就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2002年,杭州高新区与滨江区合二为一,实现“换道超车”。“浙江创造力第一区”、“浙江资本第一区”,一个个“滨江现象”的背后,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引擎作用。
在这片不到浙江省千分之一面积的土地上,先后诞生了阿里巴巴、海康威视、矽力杰、新华三集团等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企业正在形成产业群落,合力探索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滨江路径。
而针对基础创新薄弱的先天短板,高新区(滨江)“后天发力”,相继落地北航杭研院、杭州极弱磁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院、白马湖实验室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不断完善“1+2+6+N”的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努力实现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从跟跑并跑向领跑的转变,并打通技术创新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不断完善的创新生态链,犹如引力超强的磁石,正不断吸引人才等创新要素集聚。数据显示,高新区(滨江)累计人才总量超过43万人,其中一半以上为研发工程技术型人才
今天的高新区(滨江),正加速成为全球优秀科学家和创新人才的向往之地。一批又一批的追梦人,最终成就了这座科创之城。
一半人才为技术型人才
创新,正在成为高新区(滨江)城市名片的一张“王牌”,在这背后,离不开一个个“扣动扳机”的人,胡少雄就是其中的代表。
2015年,胡少雄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毕业后,回到家乡武汉,在一家汽车公司从事发动机研究。2018年,在回母校看望导师邓元教授时,邓元教授提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创新研究院正在筹备中,问他是否愿意去帮忙。“我毕竟是课题组出来的,对于课题组还是有一些情怀。”胡少雄初听这事,就觉得有些心动。
但到一座完全陌生的城市工作生活,必然要考量多种因素。在武汉出生、成长,后又到北京求学数年,对于胡少雄来说,杭州在他的固有印象中,一直是座风光秀丽的旅游城市。“以前在搞科研的人心中,杭州的印象并不深。”胡少雄说,至于高新区(滨江),那时的他了解得就更少,于是,他找到一个杭州的高中同学一番打听,知道高新区(滨江)鼓励敢闯敢试和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这才下定了决心。
2018年9月,胡少雄揣上行李直抵杭州,作为北航杭研院第11个员工,正式加入微电子与信息材料研究中心。在胡少雄来到高新区(滨江)的一个月后,北航杭研院也正式实质化运行,下设六大研究中心,胡少雄所在的研究中心就是其中之一。
此外,实验室还于2020年正式获批成为浙江省智能传感材料与芯片集成技术重点实验室,重点围绕智能传感材料与微型元器件、智能传感芯片与制造、智能传感系统与网络、“非硅基”微纳集成技术与装备四个研究方向,开展贯穿材料-器件-制造-服役评价的全链条研发。
经过这些年发展,胡少雄团队的固定研发人员已经超过三十人,还有五十多位硕博士在这里开展课题研究。而放眼整个研究院,现在共有固定研发人员已有300余人,其中人才36人,科研人员博士比例近60%,拥有海外留学经历人才比例近14%,海内外高端与杰出青年人才汇聚于此,研究院已然成为高新区(滨江)一大创新人才高地。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创新研究院
北航杭研院的生根、发芽是高新区(滨江)打造科技创新生态的精彩缩影。以北航杭研院为起点,4年多的时间,高新区(滨江)已初步形成“1+2+6+N”的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1”指一个国之重器,即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指白马湖实验室、浙江省智能感知技术创新中心;“6”指包括北航杭研院、浙大高新区(滨江)研究院、中科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在内的6个产学研平台;“N”指N个公共技术平台和企业研发中心。
其中,白马湖实验室(能源与碳中和浙江省实验室)作为浙江省十大省实验室之一,是由浙江省能源集团牵头,联合浙江大学、西湖大学共建的能源领域高能级科创平台。今年6月在高新区(滨江)正式揭牌成立后,浙能集团研究院电化学储能首席研究员马福元,也带领他的团队加入实验室。
马福元博士作为行业大咖,在从事研究工作的二十余年里,发表科学论文、会议论文30余篇,申请专利40余项,并主持研究了锌电极充电过程中易产生树枝状枝晶而导致短路这一世界性难题,开发了特有的枝晶防止隔膜,从而大大提高了电池的稳定性和电池寿命。
未来,他将在白马湖实验室继续从事新能源储能技术、储能电站的系统集成、退役电池的梯次利用、高功率储能电池、超级电容器、电容电池等开发应用研究。
数据显示,目前高新区(滨江)累计人才总量已超过43万人,其中一半以上为技术型人才。
几乎每天,都会有从海内外赶来的创新人才,在这里挥洒青春和汗水,他们已经成为高新区(滨江)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高能级创新平台“串珠成链”
早在多年前,高新区(滨江)区就认识到自身的基础创新短板,开始布局高能级创新平台。“高能级创新平台,就像‘发动机’,驱动着高质量发展。”高新区(滨江)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高新区(滨江)想要释放更大活力,提高创新能级,名院名校名所等创新平台的引入必不可少。
从最初的北航杭研院到最新的白马湖实验室,众多高能级平台落地,高新区(滨江)自有它的魅力所在。谈到落户高新区(滨江)的原因,北航杭研院副院长吴玉崭解释:“做科学研究和人力培养,实际上是一个‘嫌贫爱富’的工作。它需要政府长期、持续的投入,很多地方政府不愿干这事。”
在这点上,被誉为浙江省的经济“特长生”,高新区(滨江)创富能力一流。2021年,高新区(滨江)的GDP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到了2022.6亿元,以不到全省0.1%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全省2.7%的GDP。
与此同时,2021年,高新区(滨江)人均GDP达到38.5万元,以绝对优势位居全省第一,是浙江省人均GDP(11.3万元)的3倍多,全国人均GDP(8.09万元)的近5倍。厚实的经济基础,是大手笔“抢夺”科研资源的有力抓手。
产业也是高新区(滨江)吸引高能级平台的一大抓手。白马湖实验室总经理滕卫明说,梳理杭州市的产业发展脉络,高新区(滨江)可以称作“鼻祖”。“高新区(滨江)是高能级的开发区,很多企业都是从高新区(滨江)孵化出去的,它有深厚的底蕴和一整套的支持。”
白马湖实验室
不止于此,滕卫明认为,高新区(滨江)的产业更“实”。在这里,聚焦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绿色低碳和新材料等重点领域,高新技术企业林立,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使经济发展模式更具有可持续性、高增长性。
地方政府对创新的态度也是关键一环。“高新区(滨江)区政府有这样的志向和抱负,执政者有这样的高度和远见。他们愿意去引入这样高水平高层次的研发机构,因为他们能看到背后带来的非直接的产出。”吴玉崭认为。
滕卫明也有相同的认知。尽管土地资源紧缺,为让白马湖实验室落地,高新区(滨江)还是规划出上百亩土地用作实验室的建设。“滨江把风景区里面的一块宝地给了我们,它本来可以进行房地产开发,这样能带来直接收益,但滨江不要这个钱。” 滕卫明说,高新区(滨江)是从长远角度看,把白马湖实验室安在这里,会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
“高能级平台的作用就是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可以汇聚很多人才,孵化很多公司,吸引很多企业落户,这对滨江未来的产业布局都会产生巨大影响。”滕卫明认为,尤其是现在双碳时代下,白马湖实验室会对高新区(滨江)产业的调整优化,以及未来新产业的孵化,产生极大的推动和赋能作用。
“滨江的高瞻远瞩,不是杀鸡取卵,而是‘蛋孵鸡、鸡生蛋’,如此循环。”滕卫明说
以北航杭研院、白马湖实验室为代表,放眼更广阔的科创版图,极弱磁场研究院、浙大高新区(滨江)研究院以及大大小小的企业研发中心等,已在高新区(滨江)“串珠成链”,不断汇聚人才、企业等创新要素,绽放璀璨光彩。
“浙江创造力第一区”
高新区(滨江)始终将科技创新奉为圭臬,也推动创新成果频频“出圈”。在今年浙江省科技创新大会上,高新区(滨江)连续两年获颁全省“科技创新鼎”,29项科技成果获评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在全国高新区综合评价中排名第五。
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但如果它们只停留在实验室,那么产业端的创新与科研端的创新始终是割裂的,科研创新不能真正实现“策源”的价值。
如何让科技创新结出产业硕果?高新区(滨江)区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高新区(滨江)一直在不断完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打通技术创新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双向融合。
北航杭研院作为最早落地高新区(滨江)的6大产学研平台之一,在创新链产学研转化方面,成果颇丰,毫米波感知与智能监控研究平台执行主任袁常顺博士团队的发展就是最好的例证。
2019年初,在导师的牵引下,袁常顺加入北航杭研院,随后成立了杭州雷世科技有限公司,力图把以前的军用雷达技术民用化。最开始,袁常顺团队瞄准的是自动驾驶市场,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袁常顺发现这块市场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初创企业难以切入,随之转换赛道,在智能家居领域进行推广应用,大获成功。
如今,袁常顺团队开发的多款毫米波雷达产品,在智慧酒店、智慧空调、智慧卫浴、智能门锁等领域实现均量产落地,出货量已达10多万套。团队的研究成果也成功入选高新区(滨江)区“5050”计划,并在多个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
回忆一路以来在高新区(滨江)的发展历程,袁常顺说,虽然高新区(滨江)的政策很好,但他最看重的并不是这个,而是“隐形的资源”。
“做技术和成果转化,其实最看重的是市场和产业,别的大部分是锦上添花。高新区(滨江)有很多跟我们对口的企业,它们是我们的下游,跟它们离得近,企业发展才会更好。”袁常顺说,高校老师很少有工业界经历,很多时候不知道行业的痛点,通过高新区(滨江)或者研究院牵头去跟企业对接,在交流的过程中能碰撞出很多火花,产生新的创新点,达到双向的螺旋式上升。
正如袁常顺所说,在高新区(滨江),高等院校正跟创新链上的企业产生“共识叠加”效应,创新链和产业链得到深度融合。浙江省鲲鹏生态创新中心已发展省内500多家合作伙伴,孵化了100多个行业标杆创新解决方案;杭州中科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累计引进并落地企业22家;北航杭研院与领域领先企业,已经共建21个联合实验室或联合研发中心……
作为创新的另一大主体,企业深耕技术研发,也正在成为一种独特的“滨江现象”。2021年浙江省创造力百强企业榜单中,高新区(滨江)企业连续三年在前十强中占据七席。其中,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更是连续三年位居百强名单榜首。
新华三集团
作为数字化解决方案的领导者,新华三集团每年投入约50亿用于科研,研发人员占比超过50%,专利申请总量超过13,000件,其中90%以上为发明专利。新华三集团首席执行官于英涛说:“高研发投入是新华三的核心竞争力所在,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实际上是在巩固企业的‘技术护城河’,减少红海竞争,维持更好的产品提升力、竞争力和领先性。”
此前浙江省工商联发布的“2022浙江民营企业研发投入100强”榜单,高新区(滨江)占12家,上榜数量位居全省各县(市、区)榜首。而且前10的企业中,高新区(滨江)就有4家。数据显示,连续多年,高新区(滨江)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例都保持在10%左右。
高新区(滨江)区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高新区(滨江)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实现了一个又一个非凡成就,也给滨江未来的经济发展带来无限动力。创新,已然成为这座城市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