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了中华民族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习俗和文化积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古人耕种与生活的指导体系包含了很多的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二十四节气文化的魅力,合肥王卫社区以“党建引领 传承文化”的初衷开展二十四节气系列主题活动,搭建社区居民交流平台,引导辖区居民参与社区服务,提升居民参与社区治理能力。
自2022年1月份以来,王卫社区总计开展二十四节气系列主题活动12场,既紧贴辖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彰显浓郁节日“仪式感”,又满足辖区居民节日精神文化生活所需。
迎小寒、挤油渣、暖烘烘
小寒节气的来临,寓示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挤油渣”作为一种非常简单的民间传统游戏,能帮助身体迅速热起来。社工带领大家学习小寒节气由来及习俗等相关知识,学习数着九九过寒冬的《数九歌》,一起开心地玩挤油渣游戏,引导社区儿童感受民间传统习俗,丰富社区儿童课余生活。
三月春雷惊蛰起,萌娃巧手制香囊
惊蛰时节万物复苏,很多虫子逐渐苏醒,民间自古有“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的说法。社区党员骨干向亲子家庭讲解惊蛰节气的气候特点以及节气习俗,带领大家制作香囊,使亲子家庭在共同参与、共同成长的过程中收获喜悦与感动,在实践中感受节气之美。
文明祭祀迎清明,移风易俗树新风
梨花落,微风起,又是一年清明时。社区儿童化身小小宣传员,绘制文明祭祀主题手抄报,社工将收集到的作品进行整理汇总,分批次发往社区居民群内进行宣传,儿童志愿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社区居民宣传文明祭祀。社区儿童还将折好的纸花送给社区独居丧偶老人,号召更多居民加入低碳文明祭扫行列。
谷雨诗行话节气,朗朗童声诵古韵
雨读作去声,如雨我公田之雨。社工以谷雨节气为契机,鼓励社区儿童线上学习节气文化知识。参加活动的儿童每天在群里朗诵诗歌定时打卡,他们在吟诗中了解节气背后的文化内涵,用稚嫩的声音朗诵四季的美,歌颂中华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剪贴"小满"画,体味好时节
久阴东虹断,小满北风寒。初夏时分,我们迎来夏季第二个节气——小满,小满节气主要有“小满祭车神”、“小满祈蚕节”、“小满食野菜”等习俗。社工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向辖区亲子家庭介绍“小满”节气的来源和习俗,以剪贴彩纸的方式共同制作“小满”画,促进亲子和谐,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瓜伴夏日,“暑”你最甜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古代的人们用“小暑啜瓜瓤,粗葛衣裳,炎蒸窗牖气初刚。”来度过炎热的夏日。在小暑节气到来之际,社工为社区儿童介绍小暑节气的来源和习俗,一起玩起吃西瓜比赛,提高社区儿童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促进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巧制果茶迎大暑,缤纷夏日乐悠悠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大暑节气来临时,中国民间主要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等习俗,社区儿童跟随社工学习大暑节气的由来和风俗习惯、共同制作起口感清新的西瓜果汁气泡水,锻炼社区儿童动手能力,更在寓教于乐中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趣识五谷迎立秋,非遗文化润童心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秋天是禾谷成熟、收获的季节,社工以视频的形式向亲子家庭介绍立秋节气的由来和风俗习惯,指引大家用黑米、红豆等谷物制作立秋主题五谷贴画。以五谷作画,寄托着亲子家庭希望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稻花香里话处暑,巧制花束暖夕阳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古时候,人们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以此保佑粮食丰收。大学生志愿者带领社区儿童将制作稻花花束的材料分发给社区儿童,一束束包含美好寓意的花束完成后,大家分组入户探访辖区高龄独居老人,将花束送给老人,表达对老人的关心与祝福。
白露节气知养生,共享邻里好“食”光
白露暧秋色,月明清漏中。白露期间,中国民间主要有收清露、吃番薯、祭禹王等习俗,对于随之而来的秋燥,古人会用雪梨、银耳等食材煮成汤来缓解秋燥。社工带领亲子家庭制作银耳雪梨汤,并放凉、分装,送给辖区高龄老人、环卫工及防疫人员,叮嘱大家天气转凉要注意保暖。
迎秋分、绘纸鸢、知习俗
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秋分时民间有秋祭月、吃秋菜、送秋牛、放风筝等习俗,社工将制作风筝的材料分发给每位儿童,大家手拿画笔认真勾勒着自己心中风筝的模样。画完之后,社区儿童迫不及待地出门找块空地放飞风筝,使他们在实践中了解节气背后的文化内涵。
饺子飘香迎立冬,真情送暖践初心
立冬犹十日,衣亦未装绵。转眼已到立冬节气,“红色小管家”史贤妹向居民志愿者介绍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及立冬节气传统习俗,共同制作立冬节气传统美食——饺子。将煮好的饺子与口罩等防疫物资分装,送到辖区空巢老人家中,使辖区老人感受到来自冬日的温暖。
一轮四季,周而复始,就如我们传承二十四节气文化的脚步永不停歇。2023年,王卫社区将继续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到居民生活中,不断丰富辖区内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周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