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田玉龙表示,产业基础是制造业发展的地基,重大技术装备带动性强,是制造业升级的方向,产业基础和重大技术装备的水平高低代表着工业综合实力和产业发展的水平。

工信部: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

来源: 中证网
2023-03-02 09:4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3月1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将重点做好六个方面工作,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

金壮龙表示,在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工作方面,要对未来产业进行前瞻布局。工信部将研究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加快布局人形机器人、元宇宙、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全面推进6G技术研发。

促进工业经济稳定增长

金壮龙介绍,工信部将围绕“新型工业化”重点开展六方面工作。第一方面工作是促进工业经济稳定增长。金壮龙表示,将认真落实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重点稳住在GDP中占比较大的重点行业;同时,发挥好重点地区的作用,发挥好工业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压舱石作用。工信部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工业增加值突破40万亿元大关,占GDP比重达到33.2%。工业起到了宏观经济大盘的压舱石作用。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7.7%,制造业规模已经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

第二方面工作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除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巩固延伸优势产业,金壮龙提出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他指出,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工信部将聚焦5G、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工业互联网、智能网联汽车、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不断丰富和拓展新的应用场景。扩大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在新兴产业领域的建设布局。实施“机器人+”应用行动,推动物联网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未来产业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实现引领发展的重要抓手。工信部将研究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加快布局人形机器人、元宇宙、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全面推进6G技术研发。也鼓励地方先行先试,加快布局未来产业。

第三方面工作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金壮龙称,要着力补短板、锻长板、强基础,提升重点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第四方面工作需要健全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全面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第五方面工作旨在推动工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加快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第六方面工作要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构建起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生态。

关于中小企业工作,金壮龙透露,工信部将深入实施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工程,力争今年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超过8万家。目前,全国已经培育了7万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997家。

此外,金壮龙称,将引导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中小微企业融资支持力度。发挥资本市场作用,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加快上市。在资本市场,2022年全年新上市的企业中,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占了59%,累计已经有1300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A股上市,占A股上市企业总数的27%。

“顶天立地”做强做优制造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金壮龙说,重大技术装备就是“顶天”,产业基础再造就是“立地”。要做强做优制造业,既要“顶天”,也要“立地”。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田玉龙表示,产业基础是制造业发展的地基,重大技术装备带动性强,是制造业升级的方向,产业基础和重大技术装备的水平高低代表着工业综合实力和产业发展的水平。

田玉龙表示,在推动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方面,一是聚焦产业基础高级化,发展一批核心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材料、关键基础软件和先进基础工艺。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突破一批基础产品,有力地支撑工业体系的不断创新升级。二是创建一批产业基础共性技术中心。依托龙头企业、转制科研院所,长期稳定地支持开展共性技术研究、产品创新以及推广应用。三是发挥产业政策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和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作用,带动市场社会资本和社会资金的投入,更加有力地支持产业基础再造工作,着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

“在推动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方面,我们主要是聚焦实现重大技术装备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应该说,我们国家重大技术装备通过几十年的建设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具有较强的产业竞争力。”田玉龙说,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产品的需求,加快重大技术装备体系化和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特别是在大飞机、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电力能源装备、船舶与海工装备、工业母机、高端医疗装备和现代农机装备等领域,努力突破一批带有创新性、标志性的装备。

(杨洁)

【责任编辑:曹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