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议时代光影 《今日影评》倡议传统文化传承

来源:东方网    2023-03-22 16:34
来源: 东方网
2023-03-22 16:3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三月,电影频道《今日影评》栏目特别推出特别策划系列节目,邀请知名电影人与专家影评人等,共同扫描中国电影。

3月9日,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院长吴冠平受邀做客《今日影评》节目。

image.png

  电影传递传统之美

文化精神引导创作

近年来,中国电影越来越成为一种承载传统文化的方式。对此,做客《今日影评》的吴冠平指出,电影是对传统文化传播是最有力的一种形式,它是真实的再现,能够展示服饰、器物、人物行为举止等传统文化之美,同时也具有情感性,通过人物与叙事令传统文化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共情性。此外,他也表示电影是大众传播媒介,令对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具日常生活感,让普通大众都能通过电影传播接受传统文化、从内而外感受传统文化之美。

传统文化赋予了电影人哪些创作影响?对此,吴冠平继续对《今日影评》表示,用电影进行传统文化传播,对于电影人来讲更多是精神性的,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如《妈妈!》《人生大事》等片体现的亲情及中国式的生死观等,同时也体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如体育题材的《夺冠》《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等,以大义让电影更为淋漓尽致,令传统文化在电影叙事中体现精神之美。

非遗项目影像融合

电影创新一脉相承

透过《今日影评》连线采访,几位积极助力传统文化创新传播的年轻人也分享了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看法。古筝视频博主墨韵指出,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经历史长河发展后让大家产生共鸣感的东西,一方面应该了解并融合世界各地的音乐类型,另一方面也不可以抛弃传统音乐的音色、表达和技法。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承人郎佳子彧常以经典电影的角色作为面人作品素材,而在创作时也并不只是在用传统的形象,而是在其中蕴含中国人理解世界的方式。他们都向《今日影评》期待表示,希望能有越来越多以非遗传承人或非遗项目为主题的电影被搬上大银幕。

传承的“承”,是传统文化对中国电影一脉相承的指导。未来,我们的电影如何更好地让传统文化流行起来?面对《今日影评》抛出的问题,吴冠平坦言,对内传承要像《中国奇谭》一样用中国式叙事传递善良、圆融、仁义等中国精神,对外则要像《流浪地球》系列一样提出中国式方案,以硬实力的增强加重文化软实力的底气。“我期待着中国电影人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创造更多有创新力和创造力的作品,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扬培根铸魂。”

2022全新出发,电影文化评论类日播栏目《今日影评》每晚19:45档于CCTV-6电影频道播出,周一至周日晚黄金时间,点亮你每一个光影之夜。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