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有桥而秀,打造宝龙“新名片”

来源:东方网    2023-04-06 15:22
来源: 东方网
2023-04-06 15:2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中国二十宝龙项目自开工以来,始终将交通优化提升作为民生任务的重中之重,加快推进区域交通路网建设,既是民心工程,也是连心工程。天桥作为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的重要内容,给市民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颜值高、体验佳的人行天桥对交通品质提升有着重要作用。4月4日凌晨,被称作“宝龙最美天桥”的宝锦天桥(6号天桥)主桥顺利合龙,这是继2号4号5号7号天桥后,中国二十冶宝龙项目建设的第5座民生天桥。

  8座梯道,打造“硬核”民生

宝锦天桥位于宝龙大道与锦龙大道交叉口,一直以来这里都是宝龙街道的交通要道,车流量大,大型车辆较多、过街等待时间较长等情况影响市民出行。因此这座环形天桥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自2022年开工后便备受市民关注。天桥采用长轴100米、短轴88米的椭圆环型布设,椭圆圆心为宝龙大道与锦龙大道道路中心线的交点。主桥全长295.61米,宽6米,采用单箱单室全焊钢箱梁,梁高1.5米,桥墩为19个钢结构墩柱、2个混凝土墩柱。

值得一提的是,这条区域核心地带的环形天桥突出人性化设计,在四周设置8座人行、自行车混行梯道,梯道梁采用双边梁加踏步板形式,长39.4米或46.6米,宽3.5m,同时预留4处垂直电梯口,全面保障行人安全与通行便利。作为宝龙重要地段的城市专用人行桥,项目周边分布有多利高新科技产业园、龙湖文体公园、街道办公楼、景园公寓住宅区等,而两条主干道车流量大,在交叉口设置人行横道容易造成拥堵,因此联通锦龙大道、宝龙大道两条主干道的四个方向、八条人行道流量的功能便全部落在了宝锦天桥上,将其设计成环形结构,方便行人走动,上了天桥后便可根据目的地任意选择出口,当行人欲到达交叉口对角线位置时,不需第二次上下天桥,极为便利,大大提高居民步行通行效率,真正让有温度的人居环境,成为城市暖心的一道风景。

精心施工,打造“连心”工程

为了早日建设完成,宝龙项目团队没少花心思。宝锦天桥位于两条主干道交叉口,地面路况复杂、地下管网复杂,施工工期短,任务重,主干道车流量大,场地狭小,同时施工区域两侧有工业及民宅,施工阶段交通疏解困难大,施工安全度要求高。根据工程总工期、阶段工期以及施工内容,项目建设团队针对工程施工进行分区段、分阶段施工,以满足整个天桥施工需要。人行天桥主桥及梯道钢结构、雨棚等吊装作业只能在夜间进行,在考虑施工工艺及施工工序的同时充分考虑交通疏解要素,结合交通、安全和现有条件,科学有序地组织施工,及时合理地进行交通疏导,积极采取措施降低施工对沿线居民生活和交通的影响。

主桥中跨合龙是整个人行天桥施工中技术难度最大、安全风险最高的关键工序。为确保宝锦天桥钢箱梁顺利合龙,项目建设团队提前谋划、科学组织、精心安排,紧盯节点目标,明确责任人,切实解决现场存在的难点、堵点问题。为确保施工安全推进,不断优化施工方案,加强施工过程的动态监测,在主桥吊装过程中,增派技术员和安全员全程盯控,确保吊装焊接质量符合要求。

“天桥建造采用工厂制作、现场吊装的施工模式。构件按图纸在专业的钢结构加工厂进行制作,经过严格焊缝检测合格后,按施工顺序运输到现场进行吊装,每次安装2节。”现场施工负责人白金虎介绍。宝锦天桥于3月10日进行第一节主桥钢箱梁吊装,16个主桥节段、16个梯道节段,项目团队经过近一个月的日夜奋战,克服雨水天气等不利条件影响,4月4日凌晨完成最后一次吊装施工。

品质服务,打造宝龙“新名片”

水因桥而灵,城有桥而秀。人行天桥不只是一座桥,更是一段对于城市印象的体验,是连接群众与城市管理者的纽带。宝锦天桥除了将快速路割裂的产业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城市公共空间串联成网络,还赋予了它一个重要属性——强化区域城市记忆,打造宝龙名片景观。

鸟巢造型,孵化科技。天桥设计构思来源于鸟巢和中国古代传统的“巢居”形式,鸟巢具有孕育生命、加速成长的意向,巢居是中国古人的一种居住方式,象征着古代村落的聚居,天桥以交错搭建的枝丫和体现科技感的流线型桥身来表达这些意向。宝锦天桥连接多处高新技术产业园,寄望于宝龙科技城科技产业快速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器、聚焦地。

此外,该环形天桥采用钢结构环形箱梁,设计整体立面曲线流动性更强,更加舒缓,内部结构整齐、简洁,主桥和梯道采用双层夹胶玻璃雨棚,外包钢板并开孔,形成景观效果。通过实际使用时的形象展示,实现文化传播、人与环境的对话,感受宝龙城市的文化韵味。同时利用照明设施,将在夜晚为市民呈现出璀璨的城市光影效果,相信能够吸引人们在充满活力的空间环境内,体验城市和艺术的魅力。

目前宝锦天桥剩余雨棚部分附属工程,中国二十冶宝龙项目团队将在继续抢抓良好施工条件加快建设的同时,全力实现追赶超越,打造宝龙城市精品工程。(吴雅伦)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