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随着沪深主板注册制首批企业上市,注册制改革最后一块拼图补齐。至此,全面注册制的东风吹开资本市场的“满园春色”。
风好正是扬帆时,快马扬鞭再奋蹄。全面注册制的实施不是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结束,而是一个高质量的起点。业内人士表示,全面注册制必将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优化资本市场生态、进一步督促市场主体归位尽责,在A股市场结出高质量发展的累累硕果。
掀开A股市场新篇章
全面注册制带来的深刻变化,包括上市条件更加包容,发行定价更加市场化,发行全过程更加规范透明可预期,对首批平移及过会企业来说感受很强烈。可以预见,未来会有更多优秀企业在主板上市,共享改革和发展带来的红利。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全面注册制的平稳落地意味着我国A股市场开启了市场化新篇章。其一,全面注册制具有发行上市条件的多元性,具有股权结构的包容性,具有上市流程的便利性,能够吸引更多优质企业登陆A股市场。其二,全面注册制大力推动信息披露质量的提升,推动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推动交易及退市制度的发展,推动资源配置的优化,能够促进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
“产业升级以及科技-产业-金融的联动依赖于资本市场的良性运作和循环。随着全面注册制落地,有限的金融资源会源源不断去支持真正优质企业做大做强,这对培养大市值以及科技密集型公司而言,应当是一个良好发展契机,有利于高水平科技的自立自强。”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说。
重塑资本市场结构
“注册制改革是一场触及监管底层逻辑的变革、刀刃向内的变革、牵动资本市场全局的变革,影响深远。”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强调,与核准制相比,实行注册制不仅涉及审核主体的变化,更重要的内容体现在“理念的变化、把关方式的变化、透明度的变化、监管执法的变化”四个方面。
中国证券报记者注意到,经过四年多探索,注册制改革已重塑资本市场生态和市场结构,包括投资者结构、上市公司结构、估值体系等。
一方面,机构化进程加速。去年11月,易会满在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上介绍,近年来,A股市场投资者结构发生积极的趋势性变化,机构投资者持股和交易占比稳步上升,个人投资者交易占比逐步下降到60%左右。另据中金公司测算,截至2022年底,机构投资者在A股自由流通市值的占比已升至56.7%。
另一方面,近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在A股崭露头角,一大批具备硬科技、创新性、高成长属性的企业得以获得资本“活水”,进而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拓宽入口同时畅通出口,A股优胜劣汰机制逐步形成,吐故纳新的功能不断强化。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实施注册制试点以来上市公司数量大幅增加,但并未出现严重“抽水”效应。“这是因为市场化询价使得发行定价更为合理,‘打新’套利空间被极大压缩。新股上市后,不同质地股票表现分化,新股整体未明显分流市场资金,并倒逼投资者不断提升投研能力和资产定价能力。”富国基金权益研究部总经理陈杰分析。
如今,全面注册制已至,资本市场生态有望进一步优化。“全面注册制牢牢抓住信息披露这个‘牛鼻子’,推动我国资本市场形成公开、公平和公正的新生态,价值投资、专业投资和长期投资的新理念。”田利辉表示。
压严压实中介机构责任
注册制绝不意味着放松审核,须对信息披露严把关,从源头提升上市公司质量,这已成为全面注册制下的行业共识。随着全面注册制时代的到来,资本市场参与主体面临着不同的机遇与挑战,“申报即担责”的新规进一步压严压实中介机构责任。
申万宏源证券公司副总经理、执委会成员、投行委主任张剑表示,注册制以信息披露为核心,把企业上市、定价的选择权交给市场,监管部门不再对企业的投资价值作出判断,中介机构的责任前所未有地被加强和压实。
“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压实主要体现在四方面。”张剑称,一是中介机构的把关责任进一步前移。在优化发行上市审核制度方面,此次改革将发行上市申请文件由以前的“受理即担责”调整为“申报即担责”。二是对中介机构的归位尽责有了更高要求。中介机构由原来的提高“可批性”到现在需要保证“可投性”,必须持续加强与注册制相匹配的专业能力。三是投行业务强监管态势趋严。四是中介机构违规违法后果更重。
“全面注册制下,上市公司质量‘关口’前移,对保荐机构的履职尽责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保荐机构应切实提高站位,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完善内控制度,真正发挥资本市场‘看门人’作用。”中金公司投资银行业务负责人王曙光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全面注册制下,投行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价值发现能力上。在做好自身业务的基础上,投行有责任引导市场预期,推动长期资金通过战略配售等方式参与认购、增加权益配置,助力资本市场稳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