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马威中国五地同步发布ESG报告《我们的影响力计划》

来源: 东方网
2023-05-01 08:2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4月26日,毕马威中国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中国香港五地同步召开线下、线上发布会,发布第三份ESG(环境、社会和治理)报告——《毕马威中国:我们的影响力计划2022财年》(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总结了毕马威中国2022财年突出亮点,并清晰阐述了毕马威中国在治理原则、以人为本、关爱地球、实现繁荣这四个关键领域的工作成果,展现了毕马威中国将ESG的理念贯穿始终,携手共建可持续发展美好未来的坚定决心。

毕马威亚太区及中国主席陶匡淳表示,自毕马威中国首次发布ESG报告至今,已经有三年时间。在这三年里,面对极端天气、能源短缺、地缘局势不稳等多重挑战,毕马威中国坚持践行ESG理念,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我们成功进一步将ESG融入公司战略,运营及服务中,将ESG贯穿始终,积极为员工、客户、环境以及社会等创造正面的影响力。

谈及本次报告发布,毕马威中国“我们的影响力计划”主管合伙人、毕马威中国华南区咨询服务首席合伙人、毕马威慈善基金董事彭富强表示,在“我们的影响力计划”的推动下,毕马威中国积极将ESG融入到企业日常运营当中,塑造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在协助客户达到可持续发展远景目标的同时,我们一直以身作则,致力于成为负责任的企业公民,保护人类唯一的地球家园,为处于弱势的群体提供帮助,支持国家“双碳”目标,拥护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希望有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与我们共赴这趟旅程,成为积极变革的推动者,携手发挥更大的正面影力,共建可持续发展美好未来。

毕马威中国环境、社会及治理主管合伙人林伟表示,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必须遵循良好的ESG实践,他们正在迅速行动,研究如何把ESG实践转化为竞争优势。与之相连的是,监管范围在不断发展和扩大,导致ESG成为很多客户的首要关注点。这些因素正转化为对当前和未来服务的更大需求。毕马威将全力以赴,在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同时,实现我们自身的ESG目标。

毕马威中国将ESG的理念融入到组织文化和人才发展战略中,秉持“共融、多元与平等”(IDE)价值观,营造性别包容和平等的工作环境。毕马威重视性别平等,并认同人人都应享受平等机会。毕马威全球网络的目标是,到2025年,在合伙人和总监这一级领导人员中,至少有33%是女性。在毕马威中国,这一全球目标已经实现并被超越。截至2022年9月30日,员工中有66%为女性;在合伙人和总监这一级领导人员中,有42%为女性。毕马威中国表示会继续采取措施,为女性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让她们释放出潜力,在职业发展中茁壮成长。

据悉,从2022年10月1日起(即从2023财年起),毕马威中国开始实施“内部碳价格”,作为推动向净零气候目标迈进的重要举措之一——“内部碳价格”遵循“污染者付费”原则,根据航空差旅、铁路差旅、酒店住宿等商务差旅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向排放部门收取费用。

毕马威中国首席运营官敖柏恩表示,在全球气候危机面前,每个国家、每家企业乃至个人都责无旁贷。在毕马威中国,我们不断审阅和完善公司的脱碳策略和举措,努力减少我们的企业运营和价值链对环境的影响,引领毕马威中国从战略、管理、政策与员工行为转变等方面推动绿色转型之路。2022财年,毕马威中国继续通过购买可再生能源证书实现100%采购可再生电力。这是自2021财年以来毕马威一直履行的承诺。毕马威中国的办公室优先选择有绿色认证的建筑,目前68%的办公大楼拥有绿色或健康认证。

保护自然和生物多样性是毕马威中国在“关爱地球”领域的重要承诺之一,为此毕马威中国与国际、国内诸多非营利组织合作开展了不同的生态保育项目,通过实际行动为自然环境带来积极影响,比如支持深圳湾的红树林湿地修复计划改善候鸟栖息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当地的湿地资源,推动绿色大湾区的发展。广东省东江流域的淡水保护项目,减少农村污水排放时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帮助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助力乡村振兴。在2022年世界环境日,毕马威中国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携手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MCF)以及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合作开展了旨在清理大湾区红树林湿地的环保活动,推广绿色大湾区的湿地保育工作。之后,毕马威中国将与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共同启动该计划第二阶段,使受益范围扩大到大湾区更多地区,并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为人与湿地生生不息的未来坚定前行实现繁荣:凝心聚力共促可持续发展报告显示,毕马威中国根据制定的三年战略,在2022财年继续推行区域渗透战略,在太原、东莞、大连、南通和长春新设了五个办事处,并在大连成立了毕马威中国智能创新空间(KDi)。截止到2022年9月30日,毕马威在中国30个城市的员工总数达15000多名,员工增长比例为15.3%。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