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弄玄虚还是真诚细腻?《今日影评》评析电影《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

来源:东方网    2023-06-12 10:11
来源: 东方网
2023-06-12 10:1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image.png

近年来,国际影坛涌现出很多从不同视角讲述阿尔茨海默症患者故事的影片。近期上映的日本电影《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再度表现该题材。融合母子亲情视角的这部影片,是否讲出了题材新意?

image.png

5月14日,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陆嘉宁(现场)与中国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神经认知分会委员何金婷(连线)受邀做客电影频道《今日影评》节目,从不同视角专业点评电影《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并为广大观众朋友深度探讨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群体所需的关爱。

image.png

私人细腻情感错位

治愈展示淡化痛楚

《我和妈妈的最后一年》映后,其口碑出现两极分化,部分观众认为该片故弄玄虚、节奏拖沓,而另一部分观众却认为其真诚细腻、后劲很大。对此,做客《今日影评》的陆嘉宁坦言两派观点都各有道理。她指出,影片非常私人化,讲述的是一种个案式的情感,同时影片也是“错位”的,即母子之间原本的创伤和母亲的阿尔茨海默症并行,儿子始终在和记忆中母亲的情人争夺母亲的爱,在放大的创伤面前,阿尔茨海默症成了治愈的契机。“它的私人化导致这个电影非常细腻,而错位又会让人觉得很多时候难以认同。”

image.png

《今日影评》现场,陆嘉宁继续解读这部影片。在她看来,影片体现出日本美学中的“物哀”,即同没有生命的物体所发生的情感共振,如片中母亲心心念念的半个烟花,就承载在母子共同见证的一份爱。陆嘉宁继续指出,日本电影在表现阿尔茨海默症时走的是治愈系路线,会竭力淡化残酷一面,让阿尔兹海默症成为弥补创伤、修补家人情感的契机式存在,这可以算暖心的优点,但也会在深刻性上欠奉。

image.png

image.png

  东西呈现各有不同

电影纾解身心困境

《妈妈!》《脐带》《幸运是我》《女人,四十》……中国电影在展现同类题材时,又是如何体现中国式文化特征的呢?面对《今日影评》的发问,陆嘉宁表示中国的儒家文化、伦理观念在这些电影中非常突出,它们会如实展现病症给人带来的不便,同时也将现实主义美学带到更宏大的历史和社会观中。而对于《困在时间里的父亲》《依然爱丽丝》等同题材西方影片,陆嘉宁也指出它们往往带有非常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展现个体如何挣扎着生活。

image.png?

为了解我国在对待阿尔茨海默症方面的具体的关怀与举措,《今日影评》特别连线采访了中国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神经认知分会委员何金婷。据她介绍,我国2017年发布了《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2018年发布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了老年人享有平等、尊严、自主、安全的权利,也保障老年人健康、医疗和护理的服务,特别是对于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等慢性病的老年人。她表示,我国的阿尔茨海默病研究和治疗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针对病因的药物和治疗的手段不断在涌现,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但目前还存在无有效治疗方法、社会忽视、家庭负担、知识缺乏等痛点,期待更多电影通过情感化的表达方式,让观众更深刻地了解阿尔兹海默病的患者和家庭面临的身心困境和压力,传递正能量,鼓励患者和家属勇敢地面对困难。

image.png

据悉,电影文化评论类日播栏目《今日影评》每晚19:45档于CCTV-6电影频道播出,周一至周日黄金时间,点亮你每一个光影之夜。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