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张继钢导演的舞蹈史诗《黄河》和由肖向荣担任总导演的当代舞剧《冼星海》将于今年“七一”档期分别登台国家大剧院和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力量,鼓舞干劲。
在国人心目中,冼星海从音乐家到革命家,以独具中国气派的不朽作品,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一曲《黄河大合唱》更是成为中华民族时代最强音。
张继钢曾担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副总导演,2008年北京残奥会开闭幕式执行总导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总导演等。36年前,张继钢因创排了大型民歌舞蹈《黄河儿女情》,开启了“黄河派”舞蹈风格的先河。2019年,舞蹈史诗《黄河》首演。该剧凝结了张继钢对舞蹈和黄河近30年的深入思考、酝酿和积淀的结晶,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喜爱。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舞蹈史诗《黄河》是一部思想更为深邃、内涵更为丰富、情感更为深沉,表达更为多元的艺术作品。正如张继钢导演所说:“这是一部观念的黄河、音乐的黄河、美术的黄河、舞蹈的黄河、舞台的黄河”。舞蹈史诗《黄河》有感于黄河的力量,本着讲好中国故事,凝聚中国力量,锻造中国精神,回望峥嵘岁月,感悟苦难辉煌并存的中国历史,充分展示不忘初心,扎实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唱响新时代中华儿女的光荣梦想。第二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以《黄河大合唱》作为基础,择选了钢琴协奏曲《黄河》的部分段落,四个舞蹈《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愤》《保卫黄河》让历史定格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飞流直下的黄河变成扑面袭来的血海,家园沦丧、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哀鸿遍野,狂雪中,一个民族在颤栗、呻吟、呐喊、奋起、抗争和流血牺牲。一首首血脉喷张的历史悲歌荡气回肠,一个个血沃疆场的英雄儿女惊天地泣鬼神。
恰逢2007年肖向荣以冼星海、光未然合作创作《黄河大合唱》的过程为故事背景,创作了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独舞《长河吟》,获得文华奖编创一等奖。同样在2019年,在澳门参观冼星海纪念馆时,重新勾起了肖向荣的创作热情,通过深入了解冼星海的生平事迹,肖向荣深感,以往舞台上对冼星海的想象,太过于标签化与简单化。越是深入了解,越觉得他的一生是漂泊的,他的使命是与生俱来的,信仰是执着和忠诚的。肖向荣说,最打动他的,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在思考祖国和人民的未来,创作出饱蘸深情的《中国狂想曲》,“冼星海之所以是冼星海,是因为他始终为大多数人,为整个国家和民族创作”。巧合的是2021年底,国家大剧院与宁波市演艺集团邀请肖向荣担任总导演创排原创当代舞剧《冼星海》致敬伟大的音乐家、革命家冼星海,
舞剧《冼星海》不仅具有当代的舞台审美,也时刻不忘深刻展现坚韧不拔、志存高远、求真务实、爱国奉献的“星海精神”。肖向荣回忆,在这部舞剧创作之初,当大家都没有想好怎样开始创作的时候,首先明确了一点“我们不要什么!”仅从叙事上就拒绝了“从小到大”的传统方式,拒绝了用冼星海的音乐作为串联的方式,拒绝了按照他所有足迹点的顺序进行叙述等方式。除此之外,肖向荣通过高度意象化的手法,塑造出一位灵魂升华且有血有肉的“人民音乐家”,让人物命运更具当下的意义。在他看来,这部作品的“身体隐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用“多意性”让角色跟观众产生交流,这里没有标准答案。“如果我们在作品里只是去表现冼星海的外貌形象、生平事迹,曾经写出了《黄河大合唱》,这并不能充分证明艺术家的伟大。我们希望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冼星海。当观众看完舞剧之后,如果能对作品产生另外一种解读,我们也是同意的,而且会更开心。”
近年来,肖向荣参与并执导了许多重要的文艺演出活动,如担任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活动总导演、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核心主创、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游行活动总导演等。参与这些重要文艺演出的过程中,肖向荣一直在思考,如何用现代的语言讲述过去的故事,用创新的形式记录时代和老百姓的面貌。
在1939年那个动荡的岁月,冼星海只花了六天时间就完成《黄河大合唱》的全部曲调。84年来,“黄河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直至今天仍然闪耀。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之际,舞蹈史诗《黄河》和当代舞剧《冼星海》同期在京上演,相互对望,向伟大中国共产党送上生日祝福,将带领观众重温共产党人筚路蓝缕的革命之路,重温峥嵘岁月下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