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既要个人“努力”,更需要全社会“合力”

来源:东方网    2023-07-03 10:49
来源: 东方网
2023-07-03 10:4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就业事关民生福祉和国家未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据统计,2023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再创新高,预计达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全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指出,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但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依然较大。高校毕业生就业主要呈现出就业预期下降、偏向体制内就业、“灵活就业”、“慢就业”占比增加以及就业市场的“挤压效应”明显等四大特征。此外,随着家庭经济条件好转,经济压力减小某种程度上降低了毕业生求职的强烈意愿和求职压力,大学生“啃老”等现象也日益突出。因此,随着毕业生求职进入窗口期,压实各方责任、广拓渠道、强化就业服务与政策保障、全力攻坚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就显得尤为关键。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既有个人原因,也有社会因素。团队通过调研发现,大学生在求职时会考虑的因素综合排序为:薪酬、工作地点、个人发展机会、工作环境、工作稳定性、工作单位性质及规模、个人性格及兴趣、专业对口、父母意见。薪酬是毕业生求职时首选考虑因素,工作地点成为了毕业生较为关注的因素。毕业生过高的薪资待遇期待导致低薪工作岗位空缺,高薪工作岗位供不应求,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人力资源供给与岗位需求之间不匹配程度增强。从整体就业心态来看,高校毕业生就业心态也在发生变化,特别是求稳心态,选择继续深造人数增长,享受生活的意识稳步提高,主动选择间隔及无就业计划人数均增长,说明受访者个人就业压力有所下降,就业自主权也有所提高,个人就业意愿将导致就业选择发生变化。

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学生本身需要“力”。当前,大学生应当注重提高自身能力,提升专业知识水平和就业自信心,同时,努力使个人能力与就业期待相匹配。有针对性的提高网络信息甄别能力,增强独立思考能力,了解专业未来就业趋势,提高就业自主性与积极性。积极参与实习,增强实习经历与未来职业发展的匹配度,提升专业素养。除此之外,家庭应当持续助力学生培养职业规划意识,了解学生个人兴趣、特长优势,尊重学生个人选择,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未来与所选择专业具有更高匹配度。同时,为避免学生“啃老”、“摆烂”,家庭方面应适当给予学生就业压力并减少经济支持,防止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从而提升学生就业意愿及就业能力。

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学校应该“发力”。首先,学校应当调整专业与职业匹配度,从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就业服务等多层面提升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匹配度,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结合劳动力市场技能人才供需要求,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技能培养。特别是要加强对就业困难学生的就业工作指导。其次,高校可从实习过程真实性、实习经历与未来职业发展匹配程度着手,规范实习制度,提升实习效果。同时,应当增强校企合作,实现校企联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除此之外,提升就业信息针对性与及时性,减小信息不对称性,让学生能够更容易地获得实习实践机会。最后,学校应当健全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机制,对高等教育机构、教师、专业、学生进行全面评估,以保障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社会应该“力”。首先,用人单位要加强与学校合作,多渠道搭建见习实习供需平台,确保岗位募集畅通,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应当维护、保障高校毕业生合法权益。营造良好招聘氛围,确保招聘过程公开、公平、公正。其次,政府要瞄准解决影响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关键因素,稳定公共岗位,深入挖掘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岗位存量,扩大高校毕业生招聘规模。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及灵活就业,支持多元化发展,为自主创业大学生提供优惠政策并加大扶持力度。同时,要发挥网络优势,各部门充分利用互联网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有效、更及时、更广泛、更有用的相关就业信息,发挥网络优势加强政策协同。最后,加大社会舆论引导力度,坚决抵制短视频平台、公众号等媒体以“博流量”、“博眼球”为目的而歪曲事实、夸大其词等现象的发生,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舆论氛围,鼓励高校毕业生就业、提升毕业生就业自信心,维护劳动力市场稳定,从而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目标的实现。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