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自行车加“电”获新生,有序服务更惠民

来源:东方网    2023-07-13 16:58
来源: 东方网
2023-07-13 16:5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三年来,部分地区公共自行车退出运行,共享单车也陆续在中小城市销声匿迹,令人惋惜的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绿色交通的再度关注。

“公共自行车”主要由各地政府打造,基本实行“免押金”和“1小时免费”的公益性服务,但由于自身经营“造血”能力弱以及地方财政支持力度下降等原因,多地公共自行车面临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与此同时也有较多城市仍坚守这一民生服务,探寻如何让其持续发展。

公共自行车加“电”新发展,有序链接大型公共交通

公共自行车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归根结底是便利性和造血经营的问题。作为公益性的两轮出行方式,公共自行车以解决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而生,目前仍有较大民生需求存在,例如在浙江、江苏、山东等省域仍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并在持续探索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7月13日上午,由中国道路运输协会城市客运分会主办的“碳”行两轮微公交暨城市两轮公共交通行业发展研讨会在浙江临安正式召开,会上,临安、连云港等地分享两轮出行可持续发展经验,“公共自行车+公共电动自行车”融合出行服务模式受到重点关注。

公共电动自行车作为公共自行车中短距离出行的延伸,同样由政府授权,国有企业投资及运营,统一规划停车站点,依托公交、地铁及原有公共自行车站点布局,从而衔接城市大型公共交通体系,“公交到站,公共电动自行车、公共自行车到家”的服务模式让公共交通的网格化服务更精细。收费方面,政府管理部门统一明确公共电动自行车计费模式,且不会随意涨价,与公益性的公共自行车模式形成互补,打造“免费+低收费”的公益收费模式,实现经营可持续的同时让利于民。

从“最后一公里”拓展到“3-10公里”,在更大范围的两轮出行服务之下,公共电动自行车的出现,填补了公共自行车更远距离的出行空缺,并且为公共出行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公共自行车发挥更大作用,承担“服务”与“管理”多重角色

除了拓展自身创新经营,公共自行车也在主动担负“新角色”。同为市民短距离出行方式,市面上共享(电)单车的超量无序发展成为城市管理“顽疾”,2022年,漳州公共自行车运营企业漳州市达达通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主动承担国企的社会责任,在公共自行车、公共电动自行车经营取得经验的基础上,为彻底解决共享电单车乱象,主动提请负责实施共享(电)单车监管平台建设和运维,通过统一规划和有序监管,让其融入本地城市公共交通,也更好服务于本地公共出行,形成规范化发展的新局面。

在车辆停放上,采用“电子围栏”技术,进入划定站点区域后才能租还,搭建完成支持多个共享车企统一接入的序化管理平台,实现共享电单车“入栏管理”和平台统一监管,实现车辆秩序停放的同时,也极大地解决了投放过量、调度困难等问题。从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转变为“服务+管理”的双重角色,公共自行车逐渐在城市中发挥更大作用。

可以预见,公共自行车的停运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市民出行方式的减少和出行成本的提升,因此面临发展困境,公共自行车仍需坚守并探索可持续发展方向,加强自身“造血”能力,推动城市慢行系统良性发展,为市民出行“兜底”保障。

如今,“公共自行车+公共电动自行车”融合出行服务模式已经展现出明确的发展潜力,相信运营企业能把握行业趋势,探索城市本地化发展路径,同时,打造多元化、规范化、精细化的城市出行面貌也需要政府部门和运营企业各司其职,发挥所长。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