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重大项目建设 三季度专项债发行将提速

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财政部数据显示,上半年,各地发行用于项目建设的专项债券21721亿元,支持地方建设实施一大批惠民生、补短板、强弱项的项目。

支持重大项目建设 三季度专项债发行将提速

来源:中国证券报    2023-07-31 07:27
来源: 中国证券报
2023-07-31 07:2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专家预计,三季度专项债发行将提速,优先支持国家重大战略、重大项目建设,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尽早形成实物工作量。随着专项债资金更好发挥稳增长功效,基建投资有望维持高景气度。

发行节奏将加快

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30日,今年以来新增专项债发行24831.60亿元,其中7月发行1823.11亿元。

德邦证券首席宏观经济学家芦哲表示,从25个已发布地方债发行计划的省市来看,7月地方债计划发行额为7789.43亿元。截至7月29日,地方债实际发行5056.04亿元,低于计划发行额。

“部分省市在披露三季度发行计划之后,再度披露8月发行计划时有所修改,将部分7月发行计划推迟至8月。结合当前披露的8月至9月发行计划看,预计8月发行地方债约11300亿元,其中新增专项债约5200亿元、新增一般债约1000亿元、再融资债约5100亿元,净发行约5400亿元。”广发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刘郁表示。

“三季度专项债有望发行完毕,财政支出端仍有支撑。”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认为,截至6月末,新增专项债券仍有15791亿元的发行空间,预计三季度这部分额度将全部发完,成为下半年财政支出提质增效的主要抓手。

优先支持重点领域

今年以来,专项债资金优先用于支持国家重大战略、重大项目建设。

财政部数据显示,上半年,各地发行用于项目建设的专项债券21721亿元,支持地方建设实施一大批惠民生、补短板、强弱项的项目。其中,用于市政建设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7275亿元、交通基础设施4211亿元、社会事业3588亿元、保障性安居工程3267亿元。

据广发证券统计,截至7月21日,今年以来新增专项债投向城乡、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狭义基建领域的规模为12208亿元,占比51%;其次为民生服务、棚改、生态环保和其他项目,占比分别为14%、10%、10%和7%。

下阶段,专项债资金仍将重点支持基建领域,切实发挥拉动投资的积极作用。例如,在水利投资方面,水利部规划计划司日前开展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落实专题会商,要求各级水利部门要加大工作力度,建立台账,专人负责,盯紧盯牢已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准备项目清单的水利项目,全力争取多落实、早落实,为完成好年度目标任务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中诚信国际报告建议,进一步加大专项债作为资本金的应用,可在城乡基建、信息网络建设等资金需求较大的领域寻找更多符合市场化融资需求的项目,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专项债“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同时,应加强金融机构配套融资对接支持力度,对于部分金融资源相对匮乏、或金融机构参与意愿较低的区域可依靠地方政府进行协调分配,更好带动全社会扩大有效投资。

发挥稳投资效能

多位专家认为,下半年专项债加快发行使用,将对基建投资形成拉动作用。

根据中诚信国际估算,上半年2.3万亿元新增专项债实际撬动基建投资约2.6万亿元,撬动能力仍待提升。若下半年专项债用作资本金比例上升至10%,理论上1.8万亿元新增专项债或可拉动基建投资近2.5万亿元。

“基建投资有望保持平稳增长。”植信投资研究院宏观高级研究员罗奂劼认为,新增专项债发行将边际提速,并在三季度基本发完,叠加出台新增政策性金融工具的可能性较大,后续政策将侧重支持专项债在四季度形成实物工作量和提升资金使用效益,以更好发挥稳增长功效。

在罗奂劼看来,项目储备充足成为有力支撑。“随着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持续加大以及新基建建设不断推进,各地重大项目将继续呈现签约、开工、投产持续发力推进的局面。”罗奂劼说。

“下一步,财政部将继续对各地专项债券支出进度进行通报预警,指导地方加快专项债发行使用节奏,积极发挥专项债在拉动有效投资中的积极作用,以稳投资带动稳就业、稳增长,更好发挥专项债效能。”财政部预算司副司长李大伟日前表示。

(欧阳剑环)

【责任编辑:刁云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