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智能驾驶落地,Nullmax的行泊一体「组合拳」

来源:东方网    2023-08-10 15:38
来源: 东方网
2023-08-10 15:3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进入2023年来,汽车行业的激烈竞争此起彼伏,几乎每款发布的新车都“卷”到极致,其中至关重要的智能驾驶,也是一同走向了白热化。

一方面,汽车厂商希望所有的新车都能拥有自己的智能化特色,配备更多、更好的智能行车、泊车功能,但同时也希望降低硬件成本,避免“叫好不叫座”、“赔本赚吆喝”的情况。智能驾驶的应用中,成效与成本成为了不可分割的考量要素,二者的平衡成为了车型开发的关键。

在这样的背景下,代表智能驾驶理想形态的行泊一体,也就逐渐成为了汽车厂商实现智能驾驶上车的共同选择,并且分化出了不同需求。

在高端车型上,成本相对宽松,车厂希望探索更多新兴功能,代表品牌实现向上“摸高”;在入门车型上,成本极为敏感,车厂希望普及绝大部分实用功能,代表品牌实现技术“下放”;而在占比最多的中端车型上,成本范围适中,车厂希望的则是在实用前提下探索新的功能,代表品牌巩固“中坚”市场。

对于行业来说,如何满足这些差异巨大,甚至看似分裂的需求,也就成为了当前的重要议题。在众多新车争相推出智能驾驶功能的形势下,行业既缺面向高端车型的“摸高”方案,更缺面向入门车型、中端车型的主流方案。尤其是激烈竞争下,车型开发加速、量产周期缩短,拥有量产经验并且方案获得量产验证的技术厂商,才能快速实现功能的上车。

虽然自动驾驶产业经历了数年的快速发展,但事实上刚刚驶入商业化阶段,行业内成熟方案依然较少。在为数不多拥有量产方案的公司中,Nullmax纽劢科技是极少数可以提供高中低不同配置的行泊一体量产应用的技术厂商。

Nullmax纽劢在自动驾驶的软件算法方面积累深厚,自主研发了所需的全栈软件算法,包括涵盖感知、融合、规划、控制在内的完整上层应用软件和算法,2019年便已上线了专门的自动驾驶中间件,2022年One Cycle数据闭环应用到多个车型的量产项目中。

凭借完善的软件算法,以及平台化的技术架构,Nullmax做到了针对不同场景、不同级别的智能驾驶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方案,实现由基础到高阶的各种智驾功能,既不依赖于第三方的软件算法,也不限定于特定的芯片和传感器硬件。

在2019年发布量产方案后,Nullmax已经获得了多个汽车品牌的量产定点。2020年获得了国内知名车厂项目定点,为平台化的不同车型提供基于TDA4平台的行泊一体应用,2022年定制化视觉感知算法交付上汽乘用车平台,Orin平台的行泊一体方案完成阶段性交付任务。

业内人士曾介绍,TDA4芯片各部分硬件配置特别合理,“满足了对一颗车规芯片的所有幻想”,但是在TDA4芯片上做软件方案有难度,所以市面上真正能基于TI的TDA4系列做感知方案的公司其实不多。

值得一提的是,汽车厂商对于芯片的选择较为慎重,不同芯片差异巨大,一旦确定便短时间内不会更改,否则开发团队和技术方案需要大幅调整,甚至推倒重来。如果技术厂商基于主流芯片平台完成了行泊一体方案的开发和应用,那么汽车厂商的智能驾驶需求便可以直接参考成熟方案进行开发部署,落地速度、优化效果都能领先一步。

根据工信部数据,2022年L2级组合辅助驾驶的乘用车新车渗透率已经达到34.5%。智能驾驶的标配,尤其是行泊一体的普及,已经是业内的共识,智能驾驶渗透率的快速上升将成必然。如今自动驾驶的商业爆发窗口期已经开启,众多的量产机会也已平等开放给了所有的自动驾驶选手,但唯有真正优秀的产品才能获得市场的青睐。

接下来,量产成绩单上成果最多的选手,将是这个领域真正的最佳玩家,获得更多的掌声。对于拥有成熟产品方案、丰富量产经验的玩家来说,这些优势可以将让他们在行业的下半场走得更远。智能驾驶的量产进程,值得期待!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