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地跨出第一步 路会越走越宽

来源:东方网    2023-08-16 10:06
来源: 东方网
2023-08-16 10:0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有梦想和行动力,就有了科普的种子;再得到阳光雨露和养分,种子就会很快发芽长大。

为了让农村学生能够更多地接触到科技教育,丰富课余生活,2021年5月,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刘集中心小学成立了青少年科学工作室。今年4月,由中国科协2022年“‘科创筑梦’助力‘双减’科普行动”优秀单位名单发布,刘集中心小学光荣上榜。此外,刘集中心小学(以下简称“刘小”)先后获得了“十四五”江苏省首批科学教育综合示范学校、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活动特色单位、全国青少年天文科普特色校(全省唯一)、中国科协2021、2022年度全国最具特色工作室等荣誉,全校学生共有1100人次在各级科技竞赛、科普活动中获得荣誉。

从2020年底开始萌芽,到开花结果、硕果满枝,才不过两年多的时间,这所农村中心小学是怎么做到的呢?

与其临渊羡鱼 不如退而结网

葛文彦老师现在是刘小的科技辅导员和少年科学院负责人,但她原本是数学老师。2020年9月,葛文彦老师调入沭阳县刘集中心小学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观看了一场青少年科技竞赛,看到赛场上的小选手们巧用手中零件拼搭出一件件创意十足的作品,感觉非常神奇,当时葛文彦老师心想,“这要是我们自己的学生该多好”。她暗下决心:“我们学校也要开展这些活动。”当时刘小在科技竞赛、器材方面的基础是零,学校也没有老师了解这些科技竞赛,可以说是无从下手。

但葛老师没有被眼前的种种困难吓退。她在网上寻找相关资料,加入科技社群向别人请教,努力自学编程和机器人,慢慢地入了门。然后她选了2名学生,利用午休和周末的时间指导他们学习编程。葛老师指导的第一个活动是参加编程创意比赛,当时她是六年级毕业班班主任、数学年级组组长,空余时间非常少,只能利用晚上、周末的时间来学习。

经过不断的努力,这2名学生最终获得了一个二等奖、一个优秀奖,这给了葛老师非常大的鼓舞,学生们也非常高兴,更加有信心。又经过6个月的辛勤努力,葛文彦老师获得了宿迁市优秀科技辅导员的荣誉称号,学生刘翔宇当选为宿迁市优秀科技创新标兵。刘小的青少年科学工作室也在此期间成立了。

经过一年扎实的工作,刘小的青少年科学工作室获得了2021年度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活动特色单位。学校看到了工作室的成绩,开始给予更有力的支持,增加师资,提供教室、拨资金购买器材,工作室的老师们更加有干劲儿了,陆续获得了更多奖项和荣誉。经过短短两年时间,刘小获得了由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科协共同评选的“十四五”江苏省首批科学教育综合示范学校称号。

  善用资源 互相成就

刘集中心小学共有学生2000多名,青少年科学工作室现有科技辅导员10人,直接覆盖学生200人,通过开展全校科普活动,间接覆盖全校学生。刘小青少年科学工作室的特色,是以“少年科学院”的形式开展活动,少年科学院下设航空航天、天文科普、编程、科技模型等“研究所”,拥有科技教室2间、电脑5台、编程积木机器人30套、天文望远镜2台,以及航空航天积木模型、开源硬件等,着力让“小研究员”们在科学知识、研究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和浸润。

与此同时,刘小引入了民革南京市秦淮区总支的力量。民革南京市秦淮区总支积极开展科创教育的活动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一份民革力量, 对刘小的支持就是他们的一个重要工作落点。

2021年,在民革秦淮总支的支持下,刘小组织学校四、五、六年级的同学们参加了“少年问天”全国青少年航天科普活动。民革秦淮总支帮刘小制定活动方案、确定实施细节、整理航天科普视频,并向学校提供了航天积木模型;学校方面组织学生观看航天科普视频,指导学生如何提出科学问题和撰写科学猜想,通过校内外合作,此次活动产出了18个学生优秀作品。

image.png

以同样的方式,民革秦淮总支还支持刘小参加了第六届“北斗领航梦想”青少年航天科普活动、2022年“科创筑梦”青少年FSAT观测方案征集等活动,并为刘小的科技辅导员提供编程、开源硬件、项目申报等方面的培训,为刘小科学工作室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image.png

image.png

当前,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教育部门和科协都对乡村教育非常重视,许多公益组织也专注在乡村教育和科技普及上,刘小的科技辅导员们坚持不懈、不怕困难,利用身边一切能够获取的资源来开展科技教育,这是非常值得赞赏和学习的。一方面乡村学校非常需要这些资源,另一方面这些资源也需要找到能发挥作用、产生实效的地方,双方积极联络、合作能够实现彼此成就,共同为国家培养更多人才。

问题驱动 全力支持 点燃学生创造力

刘小青少年科学工作室的学生李宜泽发现,学校走廊的声控灯白天只要有一点声音就会亮,白白浪费很多的电,于是他向老师提出了“能不能制作一种可调节模式的感应灯”的想法,根据不同场景的使用需求来改变它的感应模式,让它在白天不亮、在需要的时候才亮,以减少电能的浪费。

葛文彦老师听后,非常支持李宜泽的想法,指导他去调查感应灯的感应模式有哪些、对于不同的功能应如何去实现等。一周后,李宜泽拿出了调查结果,葛老师又开始给他讲解需要用到哪些传感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如何连接、控制器如何编程、电烙铁如何使用等。

虽然是一个小的设计,但是涉及到了电子技术、编程、传感器等知识,李宜泽一点点地学习,一有时间就到科学工作室进行制作,一遍一遍地尝试,终于制作出了同时具有声、光、人体感应器功能的感应灯,感应模式还可以调节。最终,《一种可调节模式感应灯》获得了第三十三届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这是刘小第一次参加此项比赛并获奖,创造了学校的新历史。

如何更好地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提升农村学生科学素养?刘集中心小学科学工作室的经验是:最重要的是要跨出第一步,尝试着去开展活动,去寻找和利用资源,科学教育的路就会越走越宽。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