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助农我先行”赋能农村实践团下乡考察

来源:东方网    2023-08-21 15:53
来源: 东方网
2023-08-21 15:5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8月5日至9日,徐州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智能助农我先行”赋能农村实践团4名成员先后来到扬州高邮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甘垛镇南宋村、姚家村,走访当地乡镇府与当地村民,了解区域智慧农业以及农村里农用机器的使用与发展现状。

规划前期计划,讨论成员分工

通过一系列的前期调研和讨论,初步定下了调研地点,提前进行沟通交流以避免发生无人接待等其他情况。并将“智能装备成就美好农业”智慧农业产业新貌调查研究确定为这次“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活动目的与主题。另外,规划了实践路线,根据队员的能力、特长进行分配工作。

参观科技园区,领略智慧农业

出发首日,实践队伍来到位于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南部的扬州高邮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队员们了解到园区与扬州大学、江苏里下河农科所、江苏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合作,以程顺和、张洪程院士等专家团队领衔,共建的“现代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和“博士工作站”,承担了稻麦新品种的引进、品种研发及提纯复壮,筛选及示范适宜应用的稻麦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发展优质稻麦种源产业等重点工作已取得傲人成绩。投资2200万元的高标准农田已整理土地12000亩;投资8500万元的农田水利配套、土地整理、千亿斤粮食改造工程已完成;投资近4000万元的育种核心基地、基础种繁殖基地、良种生产基地面积达到1.5万亩……

园区以全产业链开发与产业融合发展为特色,整合惠万家、飞扬农业等花卉企业与扬州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与南京林业大学等科研院所资源,集成应用国际先进技术,构建“品种引进与选育→种苗繁育→标准化生产→市场开发→休闲观光”产业链,打造高标准的高档花卉苗木生产示范基地。

此外,园区积极举办了“聚才创新、智汇高邮”专题活动和科技成果专场发布会。邀请专家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组织培训90次,参训6670人次,农民受训率达到95%。

  考察农村现状,调研一线作业

近年来,江苏高邮紧紧围绕建设更加“富裕、创新。生态、文化、幸福”的现代化新高有的总体要求,始终把发展现代农业放在重要位置,积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构建以现代装备为基础、现代科技为支撑、现代经营为特征的现代农业体系,现代农业发展石头一年好于一年,发展成效也一年优于一年,绿色田野上到处风光无限。

在参观扬州高邮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之后,队员们决定实地考察农村的日常作业情况,了解当地一线农业生产模式、生产装备。团队成员在社会实践开展前就准备相应的问卷调查和访谈问题,并已联系部分相关的农村,着手实地调研和采访。

社会实践期间,团队共收集了200份问卷数据,调研对象覆盖了南宋村、姚家村中的大部分村民。该问卷旨在了解农民对农用机器的需求和使用情况,以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和农业工作的高效推进。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农村地区的农民对农用机器的需求日益增加,并对其潜力保持乐观态度。农用机器的使用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并减轻农民的体力劳动负担。尤其是在大规模农田作业、收割、播种、喷洒等方面,农用机器的应用效果明显,受到农民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另外,团队这次采用问卷调查和人物采访相结合的方式,全面了解一线作业装备情况,其应用方式、范围、工况及成本。

在相关负责人的带领参观下,团队成员了解到大农户在日常作业中经常使用农用机器如拖拉机、收割机等。相对于小农户,其农业作业机械水平较高。追究其原因有一、农业从业人员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年轻人很多到城里打工,余下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是年龄偏大、文化素质较低的劳动力,故不利于农机新技术、新型农机具的推广应用。二、农民生产大多为“散户”,本身的土地就少。而大型农业机械一次性投入较大,作业成本和维护成本均较高。除了大型农机,团队成员还看到了无人机在田间喷洒农药。深刻体会到了,科技能够助力农业发展。(周静雯 马奕林 杨旭睿)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