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观念摄影”这个名词,很多人或许并没听过。但现实中却一定见过很多与观念摄影相关的作品。就如常说,一个好的摄影作品要能讲述故事,而观念摄影则超脱了这一概念,它摆脱了浅层次单纯的影像效果,而注重于引发有意味的话题,和更多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张兴源,是一位出生于1987年的新生代观念摄影艺术家。在攻读完美国东北大学硕士学位后,他曾凭借专业的培训背景,以及对摄影艺术的热爱,投身于“观念摄影”领域,并最终任职于开明润泽(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多年来,张兴源创作出的大量优秀观念摄影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世界》《我在中国的日子》《平衡》等作品,曾获得长青国际摄影沙龙巡回赛 (马来西亚)优越奖、巴黎当代艺术评审展最佳摄影艺术奖、新加坡怡丰摄影国际摄影奖巡回赛(PIPA)金奖、第二十七届全国当代艺术大赛优越奖、第十七届米兰影像节摄影一等奖等奖项。同时更多作品也曾在巴黎、意大利、伦敦等国际大型艺术展中展出,让张兴源逐渐在中国乃至国际观念摄影领域收获了巨大的关注。
张兴源认为,观念摄影需要在摄影作品中表现景观社会的基础上,表达出超现实、虚拟人生等等观念,并以此寻找不同观念差异和艺术表现形式。同时,观念摄影作为一种思想艺术,需要具有强烈的哲学倾向,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对人类的现在以及过去的反思。因此要创作出优秀的观念作品,首先自己内心中就要有独立的观念为基础,以自由精神、及独立精神、创新精神、批判精神等诸多维度,来赋予作品不同的思想观念。
“由于受到西方观念摄影概念的影响,在我国观念摄影发展的成型时期,也更多地参考西方一些创作方式,有些甚至直接模仿西方大师。”张兴源表示,这些观念摄影的形式,都缺少具备中国观念摄影独自的特点。虽然简单的模仿能够快速拉小差距,但无论何种艺术的发展,根本还在于原创性。
观念摄影这一艺术形式最早诞生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背景下,更多也是在反映西方社会思想。正因为如此,观念摄影在进入中国后,始终难以全面地反映我国的文化。客观来讲,不同的文化观念都有着大相径庭的思想和精神,而要想让观念摄影在中国被受众所接受,就需要更好地适应中国的传统文化。因此,张兴源在作品创作中,不仅注重包含西方文化,也凭借融入的中国本土独特文化,赋予了作品更强的生命力和更广阔的畅想空间。
张兴源表示,在观念摄影艺术中国本土化发展中,“艺术性”“时代性”和“中国化”相互补充,也在相互成就。这需要艺术创作者们在心中树立中西方艺术平等话语权的观念,这样的观念摄影作品才能更容易走向大众,直击人的灵魂深处。
张兴源认为,由于受传播途径的限制,国外对于中国近年来的变化了解还很少,行业内也很缺少能够真实、清楚反映中国最现实场景的作品。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自己有义务让世界对于中国印象有着更新的了解。
“作为大千世界中微不足道的一员,如果我的摄影作品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起到了作用,那也不枉来这世间一遭。”张兴源也希望用观念摄影作品,让中国人更多的了解认识西方,最终助力中西文化更好的传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