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搭桥、专业运作、五社联台——天津滨海新区大港街道社区社会组织培育走出新路子

来源:东方网    2023-08-28 10:40
来源: 东方网
2023-08-28 10:4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对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几年来,滨海新区大港街道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加快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形成,取“政府搭桥、专业运作、五社联台”的全域培育模式,发力引导和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通过动员和挖掘居民领袖、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推动居民自治和共商共治,为城市“最后一公里”诸多难题提供了有效解决途径。

一、主要做法

1.政府搭桥——保驾护航组织成长。大港街道是滨海新区最早启动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工作的街道。2019年,大港街道启动“党建引领、四社联动、品质服务”助力社会组织加快发展相关工作,进一步提出在街道层面建立社会组织党群服务中心、社会组织培育孵化与服务中心,开展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党组织、党员会员的统一管理、集中服务,着力将其打造成社会组织之家、党员会员之家、文艺人才之家、社会工作者之家。2018年4月,大港街道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正式揭牌,总面积约300余平方米,内含展示厅、洽谈区、书吧、路演厅、专家工作室,并为社会组织提供10个工位,另有公用中型会议室1间,为社会组织提供工作、洽谈、活动、学习的场所。同时,为缓解孵化基地场地面积限制,基地与10个社区居委会签订合作协议,为社区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场地和活动空间。截至2022年底,10个合作社区内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和活动点全部挂牌,“1+10”街道——社区两级社会组织培育孵化体系全面建成。

2.专业运作——充分凝聚培育合力。大港街道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工作采取“政府引导支持、专业团队管理、社会组织受益”的运营模式,构建党群服务、实践孵化、教育培训、人才培养、传播推广、资源链接、公益创业、社会创新等为一体的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平台。经过几年的有效运维,大港街道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打造了打造了“金点子计划——需求内参推进会”“助力成长——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公益创享计划”“社会影响力公益论坛”等4个子品牌项目。 “金点子计划——需求内参推进会”,找准社区需求和当前社会服务工作痛点,挖掘工作目标和社会组织服务范畴的结合点,促进项目达成。“助力成长——社会组织培育孵化”,组建专家团队,一对一把脉问诊,通过入驻评审—>注册登记—>政策解读—>项目指导—>督导评估—>孵化出壳完成全系列指导。通过挖掘社区服务需求——社会组织孵化全过程指导——为社会组织赋能——行业动态分享交流等“四位一体”的方式,为社会组织提供场所、人才、项目、资金、品牌打造。

3.五社联台——社会组织共同助力。在大港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培育过程中,始终贯穿“五社联动”的工作思路,坚持以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为目标,以社区居委会发挥组织作用,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会工作者为支撑、以社区志愿者为辅助、以社会慈善资源为补充,让社会组织登台唱主角,通过:问需行动、开源行动、牵手行动、水渠行动、赋能行动、开门行动等,将多元化的服务供给和各有优势的治理功能在社区层面得以实现。大港街道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入孵社会组织“大港在线”,充分运用自身媒体宣传和合作商家的综合优势,连续三年开展“爱心互助——公益服务大集市”项目,先后组织现场活动50余场,合作商家100余家,直接受益群众30000余人。双安里共同缔造理事会的“让爱呼吸——失能人员家庭压力缓释项目”,关注失能人员家庭照顾人员的身心健康,通过卓有成效的活动设计,让失能人员照护者同样得到照护。

二、工作成效

1.社区社会组织有效赋能。依托大港街道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工作平台,通过专业团队的高效运营管理,大港地区社区社会组织在发展目标、宗旨、服务能力、融资能力等方面得到了长足发展。2020年到2022年,大港街道先后启动三届公益创享计划活动,鼓励社区社会组织围绕居民百姓身边事,拿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取得良好效果,先后征集并支持了30余个优秀项目,培育出了9家优秀社区社会组织。此外,孵化基地为地区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了全方位支持,依托各社区枢纽社会组织,为300余家社区社会组织提供增能培训。在社会组织参与的公益创享计划项目中,居民满意度达到100%,社区社会组织赋能活动满意度100%。其中,津滨工匠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志愿者队伍100余人,全程参与了大港街道社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累计提供志愿服务时长10000余小时。

2.社区治理资源内外联动。依托社区公益金的撬动作用,大港街道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与辖区企业、外地社会组织充分合作,广泛链接各种社会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社区服务。其中,大港街道社会组织联合会联络100余商家为地区居民提供免费的志愿服务,包括为困难群体派送米面油等生活用品,为行动不便老人提供理发、助浴、助洁服务,为独居老人提供法律服务,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防诈骗服务等;晟宇心理咨询机构联系多位心理咨询师,开设24小时心理热线,为在校学生、独居老人提供免费心理咨询服务;一起学公益团队,关注儿童成长,通过生动有趣的项目设计让孩子们了解传统文化,融洽家庭关系。

3.社区骨干人才加快成长。通过培育和支持,社区社会组织逐渐壮大,社区骨干人才也得到加快成长。2019年以来,大港街道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每年开设赋能培训课程超过30场,年培训时长200多个小时,录制社区社会组织微课30堂,总结提炼技术方法15个。通过一系列培训活动开展,让社工进一步意识到,作为培育者要通过参与式方法,让志愿者从“我”到“我们”,让组织成员从“共事”到“共识”,引导组织成员从“社工说了算”到“我们一起商量”,再之后是通过强化组织建设、人员技能培训、服务实操3个阶段,引导社区社会组织服务社区。双安里社区社工王萌在培训后说:“有一次,我把专家分享的社区社会组织培育案例运用到我们社区的车棚改造会议中,居民们看到了改变的可能性,使得车棚得以顺利安装,效果非常显著。”

三、总结反思

一是社会治理创新需求更加细化。随着社会公众受教育程度和权益意识的不断攀升,其对于社区治理和服务水平的期待越来越高,当前的 社区治理和民生服务需求呈现出了复杂化、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基本特点。社区治理与服务的新老问题深度交织使得其复杂性有所增加,社区居民需求的内容和层次越来越多元。与此同时,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自主意愿和主体意识有所增强,但是参与机会、渠道和平台则较为有限。自下而上的民众需求和利益诉求期待基层社区治理的更大作为,自下而上的居民参与需要社区主动开放空间、搭建有序参与的组织载体。社区社会组织便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在地化和持续性较强的参与渠道,同时作为社区居民的共同体,其也有助于推动社区互助和熟人社区建设。

二是社会组织培育需要多元参与。多元主体参与,重点在于发挥社区社会组织的主动性,调动其自身能力解决社区现有问题。社工的介入策略主要是搭建机制、促进转型、多方协同。角色越位会形成社区社会组织成员的被动依赖性,不能实现社区社会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是当前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实现路径。滨海新区大港街道秉承“五社联动”发展思路,连续几年启动社会组织公益创享计划,广泛吸纳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社会治理,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工作模式,发掘了一大批社区骨干社优秀社会组织,协助解决小区迫切问题,维护小区的稳定,最终达到社区治理的良性运转状态,服务成效明显。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