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古今路,沧波朝夕流,耕耘结硕果,发愿启新程。
环顾诸暨,群山相拥,水天相接,万木霜天红烂漫,雾满横江碧波乱。作为越国故地、西施故里、越王勾践复国之所,诸暨积极推进西施故里“一江两岸”文化旅游项目、“云溪九里”文旅康养小镇、春风十里、珍珠小镇、尧舜度假养生谷、开元芳草地乡村酒店等重点文旅项目建设,于万朵山河之间,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今人与古人共饮一樽。
去年八月以来,诸暨主动融入浙东唐诗之路文化带、钱塘江诗路文化带和古越文化带建设,紧紧抓住“诗路”建设契机,落实“三项工程”,充分挖掘诗路文化,坚持保护与利用并举,深度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做好精品文旅项目的准入、落地与推进工作,全力将诗路文化带诸暨段打造成为“古越风情精华地,诗路沿线璀璨明珠”,吟唱诸暨的“诗和远方”。
以文塑旅,以旅见文,诸暨乘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工作之东风,挖掘提炼原始诗路文化,开发多元产业,文旅融合发展,通过服务型制造,农业生态保护,古村古建“活化”等项目,构建全域旅游秀美新格局,为於越古地注入新的时代魅力。
文旅融合发展
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
水天一色秦皇古道,风光烂漫五泄小镇,水上夜景山下湖镇,诸暨优越的自然资源创造了发展机遇,绣出了一道道人间绝色。
不只有华美的自然山水,诸暨也是於越文化的发祥地,既有古韵悠然的西施故里,也有着越王勾践刻入民族基因的“卧薪尝胆”文化传承,更有着近代薪火相传的红色文化血脉。通过文旅融合,打出文化影响力,结合产业布局,推动诸暨多途径的共富新模式。
近些年来,诸暨深度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在全域开展诗路遗产调查,梳理出诗画、名人文化内涵,累计收集涉诸唐诗300余首、西施有关诗文800余首,整理“诸暨三贤”诗文1600余首、画作300余幅。同时,立足“微改造、精提升”,诸暨市实施诗路设施修缮保护工程。对古道古镇古村等开展改造提升,推进五泄十四都藏绿古建群、周敦颐“莲文化”展示等古建古村“活化”行动,建设“诗路慢游”体系,目前已恢复建成香榧森林古道、秦皇古道等登山游步道53条约1000公里。
“诸暨生态人文资源较为丰富,珍珠、香榧等产品的种养殖面积超50万亩,总年产量和销量均居全国前列,西施文化、古越文化等文化资源传承千年,有厚重的历史积淀。近年来,很多种养殖基地和文化景点相继推出研学体验、历史成果展、手工杂货铺等一系列活动,推动本地旅游发展,吸引游客前来游玩。”诸暨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诸暨将继续推动旅游行业覆盖面积,加速推动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进程,持续深入挖掘全市各地的旅游价值和关联点。
微改造、精提升
产业融合培育新兴业态
只要打开微信端“西施故里 美好诸暨”小程序,进入VR虚拟体验游,便可足不出户游览位于几十公里外的西施故里景区。循着西施的踪迹,进入诸暨民间建筑艺术博物馆,有西施殿,有古越街,还有王羲之提笔所书的浣纱石……诸暨通过VR技术开启“云旅游”模式,制作西施故里、五泄风景区、斗岩、白塔湖等热门风景区的全景展示,市民、游客在手机微信端动动手指,即可欣赏当地美丽风光。
据诸暨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办公室主任石飞介绍,截至目前,数据中心已实时接入文旅行业基础资源、OTA消费额、酒店入住量、高速卡口通行量等。激活这些大数据资源,将有效对市场做出精准预判,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
随着数字技术的长足发展,串联起历史文脉与现代工业,诸暨市启动诗路产业融合开发工程,围绕唐诗等文化元素推出“服务型制造”“沉浸式体验”,打造一批“诗路+”系列产品:如借力传统产业,开发“诗路明珠与珍珠”“穿诗路袜、走唐诗路”等文创产品,创成天使之泪、东方缘针织等省级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依托农业生态资源,推出“西施十美”产品,创成诗路沿线3A景区村28个,带活带热乡村旅游;发挥诗路沿线非遗文化优势,打造越红博物馆、西路乱弹等研学游实践基地,有效实现文旅产业供给制造的多层次发展。
提升智慧服务,推行旅游畅行“一件事”改革,依托智慧旅游系统归集涉旅数据,开发旅游小程序,为游客提供预约购票、智慧导览、语音讲解、在线购物等“一站式”服务。深化“文化基因解码”工程,融入景区城镇规划建设中,全面塑造“越国古都、西施故里”城市形象。同时系统整合文旅资源,推出主题文化游线,打造出具有文化特色的产品,通过产业融合,形成技术产品双核驱动的发展模式。
优化多元体验
塑造文旅特色
在乡村文旅融合空间“微改造、精提升”,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优化业态供给、探索有效运营,呈现出精致、精美的环境服务体系和改造实效。
近日,上林书社伴读社区在诸暨东白湖镇斯宅村落成,面积约400平方米,由闲置农房改造而成。在伴读社区里摆放的如“东白子”IP、“斯宅高粽”“斯乡月饼”和“斯乡食记”等产品,就是传统旅游纪念品销售观念的提升成果,这大大丰富了游客旅游体验。据了解,斯宅村今年入选为先行村培育村,东白湖镇正以“微改造、精提升”为契机,建设“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突出“人文+”“生态+”,精致挖掘提炼斯宅“耕读”文化以及“民国”视觉元素,推动斯宅旅游高品质提升和高质量发展。同时,斯宅村还倾力打造《盛斯华章》MV、《斯民小学》纪实影片、《斯宅记忆》手绘画册、“乡贤文化研究会”等工程,为斯宅村乡村振兴提供更多源头活水、为共同富裕注入更多澎湃动能。
塑造本土化特色旅游模式,是诸暨的文旅融合目标所在,结合当地文化,多层次多感官提升游客体验,用“微改精提”的绣花功夫体现诸暨特色,充分利用文化资源,让乡村文化旅游真正地焕发生机。
在“微改”的妙笔之下,诸暨市因地制宜探索行之有效的运营模式,把乡旅运营作为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转化的金钥匙。五泄镇目前已实施西皇观景平台提升项目、五泄文体中心、菲德博物馆等项目20余个,其中由青年乡贤回乡投资建设的红枫岭野奢露营基地,建设了野奢露营场地、运动休闲主题公园、自然与研学基地、露营品牌集合店等,已举办生日会、研学游、亲子游、企业团建等近100余场,产生直接经济效益300万元。同时,该基地正成为红枫岭村强村富民的强大引擎,利用村里以土地入股项目的方式,以后每年都会有稳定的分红,为农家旅游致富提供了新路径。
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不仅整合提升了诸暨的旅游资源,更拓宽了民众增收的新路径。未来,诸暨将持续提升文旅配套设施,着力营造一流共享空间,聚焦文旅融合,增强游客旅游体验,以“微改精提”的绣花功夫,构建全域旅游秀美新格局,带动诸暨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如今的诸暨,“文化+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体育+旅游”“生态+旅游”“康养+旅游”等多业态融合发展;城、镇、村相联通,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全域覆盖;人文历史、旅游景观、休闲设施一体交融,一篇主客共享的诸暨旅游新时代乐章已悄然奏响。(余承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