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凤文化”引擎高质量发展 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来源:东方网    2023-09-19 15:27
来源: 东方网
2023-09-19 15:2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马达轰鸣,风沙旋起,一队沙漠越野爱好者驾驶十几辆越野车疾驰在翁牛特旗乌兰敖都嘎查一望无垠的银白色沙海之中。他们沿着蜿蜒的沙漠车道上下起伏,左右回旋,加速冲顶,下坠失重,一路欢呼尖叫回荡朔漠苍穹……这场惊险刺激的沙漠越野赛无论是对车手还是观众来说,都是一次解放心灵,追逐自由,点燃激情的感官盛宴!翁牛特旗东部毗邻科尔沁沙地西缘,翁旗人防沙,治沙,用沙,坚持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围绕打造“大漠风光极限运动游”王牌,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建成宝门银沙海沙漠生态旅游景区。景区开始运营当年便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收入达100万元,吸引17户33名脱贫户在此就业,人均增收1000元。曾经饱受风沙摧残的当地村民得以“点沙成金”,获得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真正实现以高质量文旅赋能乡村振兴……

沙漠越野线路

“龙凤文化”引擎高质量发展 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龙凤之乡”翁牛特旗乡村文旅产业纪实

作者:翁牛特旗文化旅游体育局 张肖肖

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是红山文化、赵宝沟文化、契丹辽文化和蒙元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国宝级古物“中华第一龙”碧玉龙和“中华第一凤”陶凤杯的出土地,因此享有“龙凤之乡”的美誉。龙凤文化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华夏文脉,维系民族精神,坚定文化自信,是推动翁牛特旗高质量发展的深厚滋养。近年来,翁牛特旗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探索文化旅游和乡村振兴融合的创新点和契合点,打造体现地域特色、彰显文旅力量的乡村振兴新模式,努力实现以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灯笼河草原

海拉苏

一、夯实基础设施,筑牢振兴之基。

以满足游客需求为导向,构建内通外畅的全旗乡村旅游交通服务体系。乌白路、玉龙沙湖旅游公路、灯笼河至磨石沟旅游路等建成通车,使得“中华第一龙”和“中华第一凤”出土地、古榆小镇、古柳田园、宝门银沙海、大兴荷花、翁旗东部30万亩稻田等一批乡村旅游连点成线,翁牛特正逐步形成加快构建以东部红山湖湖光山色、中部沙漠越野、西部灯笼河草原为引领,以“乳品小镇”、“鱼米之乡”、“荷花小镇”等特色小镇为亮点,以赛沁塔拉嘎查文冠果基地、德日苏嘎查胜玥山庄、固日班毛都嘎查宝书阁庄园(2021年入选自治区五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阿日亚登旅游点、呼和布日敦旅游合作社、阿日善嘎查(2022入选赤峰市乡村旅游重点村)、白音汉嘎查福西酒店(2022入选自治区四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等一系列乡村旅游项目为优势,以古榆小镇、古柳田园、磨石沟、木叶山、松树山、大兴荷花、摩崖石刻等景点为补充的全域四季旅游发展格局,用亮点纷呈、满足不同群体消费需求的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描绘出一幅“瀚海明珠闪耀,龙跃凤鸣呈祥”壮美画卷。目前翁牛特旗计划对环红山湖旅游路、格日僧那达慕基地旅游路、乌浩线(乌丹—阿什罕段)旅游路进行新改扩建,进一步整合盘活全域自然人文资源,以旅游公路建设打通翁牛特乡村振兴“任督二脉”。

欢乐城

红山湖

加大乡村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完善乡村旅游安防设施、交通标识、厕所,不断提升旅游接待服务水平。整合资金1.325亿元,加强重点旅游景区、乡村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投资5682万元,建设停车场9.89万㎡;投资1248万元,实施厕所革命,新建及改造旅游厕所50余座;投资16.8万元,建设标识牌40余个;投资7552.9万元,建成游客中心3个。其中,旗游客及文旅产品集散中心位于全宁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内部,总投资7500万元,建筑规模为蒙东地区最大,是展示翁牛特旗核心景区及乡村旅游人文自然风貌的重要窗口,翁牛特旗正在其内部打造具备覆盖玉龙沙湖、红山湖、欢乐城、“中华第一龙”出土地—赛沁塔拉文旅康养小镇等众多景区和乡村旅游点的电子票务系统、公共WIFI系统、景区智慧停车系统等的翁牛特智慧旅游服务平台,以数字力量提速高质量文旅发展。

二、突出资源优势,创新文旅供给。

文冠花

万亩稻田

翁牛特旗域旅游资源丰富,自然风景秀美,境内集沙漠、湖泊、草原众多自然景观于一体。全旗乡村旅游发展以“龙凤文化”打底,因地制宜地彰显风格多样的自然人文风貌。

依托赛沁塔拉嘎查“中华第一龙”出土地和“世界成林面积最大的文冠果基地”资源优势,打造“中华第一龙”出土地项目,在此每年举办“龙凤之乡翁牛特文冠花文化旅游节”,通过认养一棵文冠树、全旗各苏木乡镇街道广场舞大赛、花海自行车赛、非遗及特色产品展等系列活动极大丰富乡村旅游业态,有效打响文化品牌。依托水利风景区红山湖,形成以“玉龙湾”、“凤羽田”龙凤水脉为引领的“一龙一凤串七珠”开发格局,举办红山湖水生态旅游美食节,包含环湖马拉松赛、垂钓比赛、特色产品展等在内的精彩活动,充分展现“大漠水乡红山湖”生态游憩、文化体验、运动游乐、休闲度假新功能。正在积极推进300公里沙漠生态旅游大环线项目,项目概算投资约25.6亿元,建设集沙漠极限运动、民族特色体验等于一体的翁牛特精品旅游大环线,配套谋划总里程达298公里的10条新改扩建旅游公路,同步完善景区通讯网络质量,建设集穿沙娱乐、承接赛事、越野训练、改装维修、技术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全业态沙漠越野基地,为中国赛车文化旅游节、中国汽车沙漠越野拉力赛、中国皮卡大会等大型赛事提供优质平台,发展更高水平,更专业化,更具影响力的沙漠特色乡村旅游。

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不仅显著提升居民收入,还促进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保护,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与“生态振兴”的共赢,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在翁牛特旗的生动实践。

三、延长产业链条,壮大产品体系。

以“旅游+”思路,发散性地拓展和优化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推动乡村旅游供给提质、扩容、升级。

玉龙沙湖

“旅游+农林业”,让此前鲜为人知的文冠花茶随着“花节”名扬四海,让软糯香甜的“贡米”红山稻通过美食节、丰收节“飞入寻常百姓家”,让杨家营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优质蔬果在经过采摘体验、创意加工等环节实现“身价暴涨”。“旅游+畜牧业”,让来自翁牛特旗东部牧区的地道牛羊肉和奶食品成为研学参观、亲子互动、民族美食鉴赏之旅上的瞩目亮点。“旅游+体育”,让格日僧苏木赛马场、乌兰吉达盖嘎查射箭文化主题博物馆、新苏莫苏木摔跤训练基地等,成为游客参加翁牛特旗旅游那达慕大会,领略浓郁民族风情的重要打卡地。“旅游+非遗”,让多民族共享的口头史诗格萨尔、栩栩如生的蒙古族刺绣、斑斓蕴秀的蒙古族服饰、匠心独运的木雕、剪纸、妙趣横生的顶碗舞和蒙古族秧歌,成为新的时代背景下传承劳动人民智慧,带领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四、提升公共服务,培育乡村人才。

翁牛特旗以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为抓手,切实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乌兰牧骑、文化馆每年定期开展全送戏、送辅导等送文化下乡任务,更新并运营内蒙古文化云和国家公共文化云基层智能服务端等数字文化平台,开展地方文献、历史文献的加工保护与数字化开发利用,定期对基层文化站(室)负责人开展业务培训。同时,通过举办非遗展示、美食节、书画摄影展、广场舞大赛等活动,发现和培养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师、产业带头人、文艺骨干、餐饮名厨等乡村文旅能人,发挥其带动示范作用。同时培养乡村本土设计、策划、经营、导游等管理人才和服务人员,组建乡村文旅智库,培育本土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断丰富和优化培树赛沁塔拉嘎查、德日苏嘎查、布日敦嘎查、其甘嘎查、乌兰敖都嘎查、杨家营子等一批乡村旅游示范项目,帮助旅游资源富集的乡村和乡村旅游接待户申报乡村旅游重点村、星级接待户等荣誉,以“人才振兴”推动翁牛特旗乡村旅游科学发展,提档升级。

乡村旅游线路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