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乡村振兴,“新农人”变身“兴农人”

来源:东方网    2023-09-20 11:35
来源: 东方网
2023-09-20 11:3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我的大棚都是智能化管理,现在不需要人工在现场操作,我管29个大棚非常轻松。”新疆喀什疏勒县阿热巴仁村大棚种植户阿尔祖古丽说。智慧农业让农民不再为种地犯难,乡村在数字赋能下成为了“新农人”们发展的沃土,越来越多的人才愿意投身乡野发展农业,迅速成长为“兴农人”,立志振兴乡村,把乡村产业做大做强。

曾经的阿热巴仁村是贫困村,当地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空白,年轻人都一心向外跑。在中国移动智慧家庭运营中心的大力推动下,村里快速开展数字乡村建设,数字化基础设施得到普及,农业发展重新焕发生机。在一个个阿热巴仁村农业大棚里,数字技术赋能耕、种、管、收等全流程,带来了“智慧农业”全新体验,农民们在手机上就能查看大棚的温度、湿度、浇水,还能监控整个大棚的情况。在数字化改革后,大棚产量比之前增加50-100公斤,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越来越多村民愿意回乡投身农业。

在陇原大地,数字乡村的种子也在生根发芽。当前数字赋能下的乡村,已经转变为“兴农人”们一展身手的大好平台。中国移动智慧家庭运营中心积极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农业发展深度融合,搭建好智慧农业发展平台,助力陇原乡村振兴。

在陇南市宕昌县竹院乡和好梯乡大力建设智慧菌类产业园,发展林下露天木耳种植,通过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实现对木耳种植过程的精细化管理,在木耳生长的不同阶段对温度、湿度、光照度进行监测调节,实现科学种植。据介绍,竹院乡露天木耳基地占地20亩,一次种植木耳30万棒,建设灌溉系统2套,统一使用山泉水进行滴灌,保证了木耳绿色健康的品质,同时修建阳光房、晾晒棚、仓储间,保障木耳生产加工有序开展,目前,该产业园年收入可达80万元。

贵州大山深处,数字化进程也在悄然加快。中国移动智慧家庭运营中心聚焦当地农业生产,推广精准种植、智慧畜牧、智能农机等产品,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并且利用信息化优势及线上流量优势,通过整合资源,打造乡村振兴电商平台,实现快递进村、小件快运、电商物流、农村货运等销售终端智能化。与此同时,电商直播带货在贵州山村已经不再是新鲜事。一个又一个“兴农人”站到手机屏幕前,向广大消费者介绍来自贵州的好货。可以说,手机成为“新农具”、数据就是“新农资”、直播成为“新农活”。(李健)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