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华为全联接大会2023活动期间,一场别开生面的大会拉开帷幕,苏州、上海、武汉、沈阳、广州、克拉玛依等上百位城市主官齐聚在2023 数字经济峰会·城市智能升级主题论坛,横贯东西,纵横南北。随着行业智能化浪潮袭来,人工智能已从万千碎片化的小模型时代走向“百模千态”的大模型时代,赋能千行万业走深走实。
聚焦政务领域,华为云还举办了以《城市+AI,迈向精细化“智”理》为主题的圆桌论坛,讨论城市业务场景和AI技术深度融合:大模型对城市意味着什么?城市该怎么用大模型?掀起一场对城市“智”理精美蓝图的热论。
城市+大模型,机会还是挑战
城市是人类活动的集中体现,其中涉及多种因素,如人口、经济、交通、环境和社区等。这些因素形成了一个复杂而多元的系统,正是因为这种复杂性,城市成为了一个极好的试炼场,大模型尽可在其中找到生长的沃土。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表示,智慧城市转型由很多数字技术驱动,人工智能在智慧城市发展中处在生产力地位,过去是人脸识别、语言识别等智慧视觉模式,现在又增加了大模型概念。
“城市数字化转型就是要把各种各样的场景、业务,用数字技术更好地赋能,数据是生产要素、生产资料,云计算是生产工具,模型、算法结合场景在定义新的生产方式”,他总结道。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单志广
城市智能化的演进离不开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以数据为例,城市是大量数据的集散地,包括交通流量、公共安全、环境质量、人口统计等等。伴随大模型带来的智慧涌现,促进数据互联互通的同时,单志广认为,大模型的落地应用还需要结合城市复杂的业务场景,不断探索落地方式和路径。
面向智慧城市、数字政府领域,有了大模型之后,就要从专业角度看清能力、知晓短板,然后在发展过程中补齐,才能真正使大模型成为新时期中国智慧城市的有力助手,以帮助城市主官更好地理解城市系统的运行和趋势。
政务大模型赋能智慧城市,有几个方面目前可以探索,一是过去城市大脑汇集的数据,没有达到智慧化的应急处理能力,而政务大模型可以更好地把人类各种领域的知识、经验汇聚,打造智慧城市的知识大脑。
另外,过去用传统的知识、模型、经验、物理模型做的工作,可以用政务大模型替代补充,进而提高传统场景的能力,比如说教育、医疗,过去用大数据和小模型,现在可以用政务大模型做支持辅助。传统的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网协同,也都可以通过政务大模型实现应有的能力升维。
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从来不存在一步到位的情况,从华为云和众多城市实践的结果来看,政务大模型必须从场景中来、到场景中去,基于持续的城市治理应用而逐渐演变、逐渐成熟。
从城市治理到城市智理
技术发展有其延续性,以盘古为代表的政务大模型也处在前期探索的阶段,目前小有成果的城市,均是本身数字化基础比较好的城市。
以白云区为例,其是广州市面积最大、常住人口最多的中心城区之一,城市形态复杂多样,治理任务异常繁重,如何用数字化治理城市,广州白云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党组书记、局长郑柏生有一套务实的打法。
白云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先后开发了“穗云智慧城管”、“白云志愿FUN”等微信小程序,并迅速推动场景落地,成功架起城市管理部门和民众需求之间的桥梁,先后上线市民报事、便民地图、燃气订购、环卫收费、招牌备案等功能,居民群众只要动动手指点击,城管部门就会快速响应,群众身旁边的“急难愁盼”问题轻松得到解决。
广州白云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局长郑柏生
“这一整套流程得以运行的前提便是白云智慧城管系统依托于政务云底座,基于现实业务需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设计AI算法,推动城市管理效率效果双提升”,郑柏生说道。
以信息化建设为依托,通过生态重塑、流程再造、边界重构,白云区基层城市管理从“九龙治水”走向“攥指成拳”,真正实现了降本、增效、提质,城市治理激发新活力、增添新生机、焕发新容颜。
目前,白云智慧城管系统已将5.5万多个城市部件、1.7万多个城管物资、近7000名工人及大量实时工单都纳入可视化动态管理,一网统管,有效破解城市管理要素繁杂、底数不清、缺乏统筹等难题。
同时,接入区内3万多路视频监控,结合视频识别巡逻车,搭载70多种AI识别算法,对店外经营、占道广告、建废违章运输等多种城市管理问题进行智能识别、自动抓拍、生成工单,城市管理问题从被动处置走向了主动发现,城市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
盘古政务大模型的想象空间
盘古政务大模型具有无限想象空间,真正懂城市治理核心需求的还是政府部门,城市主官们还纷纷反向推动华为落地盘古政务大模型,以需求牵引技术,进而改变城市的样貌。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审批局副局长付哲表示,在大模型没有出来之前,经开区已在尝试如何利用数据、算法等传统工具来支撑治理,适用城管执法、一网统管等场景,现在基于大模型能力,我们已经能够实现统一赋能和管理。经开区一直在思考,基层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赋能才能解决更多的负担,城市治理如果不用新技术几乎不太现实,经开区希望将能力向基层部门传递,往前多走一步。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审批局副局长付哲
如何实现大模型在更多场景下的技术扎根,已然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战略选择。对此,华为政务一网通军团研发总裁陈金助表示,“场景化解决方案使用大模型的泛化能力,可以简化上层应用的实现逻辑,加速应用创新。另外,基于大模型的语义理解和编程能力,可以快速支撑城市管理者的问数、问策、问效诉求,真正发挥大模型的智能化能力,辅助领导决策。”
华为政务一网通军团研发总裁陈金助
克拉玛依市工信局书记姜华提到,每一个城市都不一样,相较而言,克拉玛依的人口规模不大,产业结构简单,像克拉玛依这样的城市在中西部地区还有很多,不能等大城市转型完以后再做小城市,而是从小往上、从大往下都应该有对应的解决方案,像克拉玛依这样的城市也想用大模型,要兼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需要找到合适的“城市+AI”切口。
克拉玛依市工信局书记姜华
如何打通大模型落地应用的最后一公里,竹间智能科技创始人&CEO简仁贤谈道,大模型的出现就是将非结构化的数据和半结构化数据能够用起来,结构化数据最后会成为大模型一个很好的“燃料”,把很宝贵的结构化数据变成非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再用于正在训练的模型,模型就会很聪明。
竹间智能科技创始人&CEO简仁贤
作为华为云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奥看信息科技CEO庞明也在活动现场分享了推动大模型时代实现共赢的路径。他表示,大模型给予企业弯道超车的机会,围绕盘古政务大模型真正服务好政府,赋能城市精细治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更希望能够在大模型时代沉淀新的数据壁垒、业务壁垒和技术壁垒,大模型时代带来了新的变化,越早适应这个时代越会给我们自己提升竞争力。
奥看信息科技CEO庞明
华为云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领域产品总经理李伟同样积极献策,在他看来,政府场景的大模型应用就像做基础设施建设一样,L0层基础大模型的建设有点类似于“致富先修路”,城市管理方面有上千种算法,通过多模态大模型、CV大模型等,把小而碎的场景收集起来,通过应用牵引L0层的能力,逐渐形成L1行业大模型和L2场景大模型。
华为云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领域产品总经理李伟
“不光是城市治理,还需要围绕产业发展,把大模型应用起来,本质上回归到当地的经济建设中。大模型虽然看起来很容易,但是用起来有很多技术门槛,企业在用的过程中会发现很多支线问题,尤其算力的投资非常大,有一些企业想用,既没有前期尝试,也没有资源、人力,如果政府能做一些公共基础设施,帮企业去降低数智化门槛,有助于构建区域企业的竞争力。”李伟结合一线走访实践给出了实质性建议。
关于盘古政务大模型的长线价值,华为云中国区副总裁刘少华强调,“我们希望通过盘古政务大模型中心的建设,将AI创新技术与城市业务需求深度结合,真正解决客户场景问题,携手合作伙伴持续做好城市业务的‘云底座’和‘使能器’,让城市的数字化、智能化,走的更稳、更远。”
华为云中国区副总裁刘少华
几十甚至上百平方公里的土地、数百万人口的衣食住行,当“城市+AI”的时代风潮吹向城市经济、生活、治理的各个层面,通过大模型的深度学习和训练,不仅能自适应的提升政府在城市治理和政务服务效率,还能提供精准决策,让市民办事再少跑一次,促进新兴产业融通创新,也让科研资源和人才源源不断。
所有城市都在企盼一个答案,从基础算力到大模型应用全链路的自主创新,盘古政务大模型擘画了一幅远景,和一条通向智慧城市建设蓝图的最佳路径。如今,城市主官们已经达成共识,大浪总会出现,与其懊悔错过或者落后追赶,不如坚定地赶上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