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底,先导智能正式披露了2023半年业绩报。正如业内预估,在上半年新能源市场继续维持高速增长的背景下,这家锂电装备智造的龙头企业成功实现了业绩营利双增。财报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先导智能营收71亿元,同比增长30%;归母净利润为12.0亿元,同比增长48%。
近一年来,随着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有序推进,以锂电池、新能源汽车、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行业正加速驶向增量市场。其中,锂电池行业在经历一段时期的库存调整后,增长态势更加明确。根据先导智能半年报所公开的信息,公司在锂电池智能装备上创下了41.08%的营收增幅,可以说是侧面释放了锂电池行业扩产版图正不断向好的强烈信号。
与之相配套的是,锂电装备制造企业为适应这种规模化生产的需要,正马不停蹄打造智造工厂,推动数智技术对锂电制造生产过程的全方位赋能。既然传统制造转型智能制造已成必然趋势,那么在新能源装备智能制造这条新鲜赛道上,先导智能理想中的智能“蜕变”之路究竟如何?
政策长期向好,智造转型成为必然
智能制造,简单来说即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使制造流程具备信息自动感知、自动决策、自动执行的新型生产模式或系统。相较于传统制造业具有的依赖人工操作、纪录、反馈等特点,智能制造的核心在于将关键制造环节以一种数字化、信息化的方式呈现。
对于新能源装备制造领域当下面临的劳动力成本提升、人口红利消退和产品高质量生产之间的矛盾,智能工厂的引入成为众多装备制造企业走出阶段困境,实现生产“降本增效”的重要举措。
早在2021年,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牵头下,由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中就提出要聚焦企业、行业、区域转型升级需要,围绕车间、工厂、供应链构建智能制造系统,开展多场景、全链条、多层次应用示范,培育推广智能制造新模式。
而今年以来,智能制造相关刺激政策仍在不断出台。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曾表示,2023年工信部依旧坚持智能制造主攻方向不动摇,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以智能化重塑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
可以说,抓住政策红利,顺应制造业数智转型趋势,是先导智能为代表的一批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多年来维持高速成长性的必要手段。
回看2022年,虽然我国制造业承受着全球经济下行、疫情反复的压力,投资增速有所下滑,但是从内部细分赛道来看,锂电池设备收入、利润依旧可观,表现出了较强的盈利性。以先导智能为例,2022年先导智能营业收入139.32亿元,同比增长38.8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3.17亿元,同比增长46.25%。在这中,仅锂电池智能装备一项就占比总营收高达71.38%。
正如某些业内观点所说,受益于智造政策的落地,锂电装备市场份额将会更加集中于先导智能为首的一批行业头部企业手中,不断“垒实”这些企业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
不过从更加积极角度来看,作为全球最大的锂电池智能装备制造商,先导智能的智造转型与中国工业转型相伴相生,更为关键的是,锂电装备领域因头部企业的技术集中突破,在这数十年间诞生了数项智造优秀成果。
智造突破,企业差异化竞争之本
众多周知,锂电池制造工艺极为繁琐精细,从原材料到成型要经历浆料、搅拌、涂布、辊压、分切、卷绕/叠片、组装、化成、分容测试等数十个环节,任一环节实现工艺突破都有可能产生巨大效应,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传统制造时期,先导智能就已经开始探索卷绕机和叠片机性能提升问题,直至数智技术的出现,才让先导智能关于叠片设备智能化的设想真正成为现实。在这台高速切叠一体机中,先导智能创造性采用高性能的视觉系统,将检测流程化闭环,并集成了当下大热的AI技术,通过自研算法为叠片过程提供自动检测、定位、引导和识别能力,确保叠片产品的精度和质量的稳定性。
据测算,先导智能高速切叠一体机单工位最高效率现已达到0.45s/pcs,做到了世界顶尖水准。很难想象,在过去国产锂电叠片设备领域几乎0基础的情况下,先导智能通过数智技术的赋能,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就能完成对日韩国家叠片设备性能的赶超。
但更深层次来看,单机设备的智能化只是一个开端,在新兴技术不断涌入和国家政策支持下,智能制造数字化工厂系统成为先导智能智造转型的下一主战场。
2013年,受到锂电智造整线方案的启发,先导智能与IBM启动开发“先导云”和大数据中心,着手设计一个具备物联网功能的制造工厂,仅用两年时间这项智能计划就已落地。
不同于之前,先导智能的智能制造数字化工厂是通过搭建标准化研发中心进行模块化设计(CBB模块),该模块会贯穿客户需求到产品交付全流程业务环节,帮助顾客制造企业实现智能化生产的“工业4.0”,并建立一个全价值链的协同平台。
智能制造数字化工厂的出现,不仅使得先导智能拥有灵活变更装备设计的能力,还帮助先导智能构建了完善的物联网智能信息采集系统,而“先导云”正是用于对设备数据以及生产信息数据进行储存分析,也就是说该智能工厂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制造全程闭环式管理。
更为关键的是,智能制造数字化工厂系统对制造企业“增效”效果有目共睹。在启用自主智能的数字化工厂系统后,先导智能按期交货率估算将达到95%,库存流转率将提高30%,数据处理、统计报表的制作效率和准确率会提高6倍多,整体管理水平与生产效率都有了大幅提升。
可以说,强大的智造能力给了先导智能交付大订单的信心,也给了业绩持续增长的动力。从2014年至2023上半年,先导智能已实现业绩的9连增,当下全球范围内新能源市场仍在不断膨胀,多方机构预计先导智能有望在2023下半年开启新一轮“订单潮”,并且在未来的3-5年内持续保持高速增长。
国际化战略推进,企业价值的突显
数智技术的赋能之路还在继续,当国产新能源装备逐渐与国际标准“并驾齐驱”,智造企业不再只停留在提升国内市场份额,纷纷开始转向谋求海外新能源蓝海市场机遇。
今年上半年以来,大众、ACC等汽车公司不断向外界透露电池工厂欧洲建设规划。其中,大众旗下“PowerCo”直接表示到2030年,公司将与合作伙伴总计投资超过200亿欧元,建成6家电池工厂。
其实从政策上我们也能清晰看到欧美近年来对于汽车电动化转型的迫切需求。2022年6月,欧盟提出了2035年禁售燃油车法令,2023年2月该项法令正式通过。
实际上,汽车制造领域发生的这场电气革命已经不局限于单个地区、单个国家,而是全球能源结构优化下的一种必然趋势。
根据SNE research公布的数据,2023年1-6月,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已经达到304.3GWh,同比增长了50.1%。极速扩张的新能源汽车下游需求,拉动着全球锂电市场和锂电装备市场规模快速攀升,同时也让先导智能看到国际化战略积极推进的可能。
截至目前,先导智能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成立了12家分子公司,在欧洲、美国等重要新能源市场牢牢占据了有利位置。作为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的锂电池智能装备制造商,先导智能的国际化具有深刻意义。
一方面,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大众、宝马等重要客户海外电池工厂建设过程中产生的产能缺口为先导智能锂电池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打开了更广阔市场空间,另一方面通过提供全球智造装备服务,先导智能,一家国产新能源装备智造企业位于锂电全球产业链的前端价值得到了充分展现。
日前,胡润研究院于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正式发布《2023胡润中国能源民营企业TOP100》,先导智能荣登榜单,并获得“中国能源民营企业最具价值TOP50”。这正代表了国家和政府对先导智能多年来领头研发创新,解决行业“痛点”问题,坚持推动国内锂电行业迈向国际的企业价值认可。
正如先导智能在半年报中所说:“公司致力于打造创新型企业,而国际化布局是公司业务发展的必由之路 。”未来随着新能源装备智造工厂的不断迭代以及全球战略的逐渐深入,可以预见先导智能将有更多机会在世界舞台“大展拳脚”,打造出一张独属于新能源装备的“中国智造”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