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粤曲:非遗文化传承创新之路

来源: 东方网
2023-11-09 10:4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南国红豆、艺苑奇葩,积淀百年底蕴、成就万千气象。

粤剧粤曲,是东莞的城市记忆,也是岭南文化一抹温柔的乡愁。走在东莞的街巷,或许你无意间就会听到不远处,传来优扬的粤曲吟唱。

“落花满天蔽月光,借一杯附荐凤台上……”在东莞市莞城街道的一间“私伙局”内,几位粤剧艺术爱好者正在表演经典粤剧曲目。

东莞的戏曲文化源远流长,是著名的“粤剧之乡”,麻涌镇、道滘镇、中堂镇是远近闻名的“中国曲艺之乡”。此外,全市获得“广东省曲艺之乡”称号的镇(街)就有7个。

东莞粤曲自明末流行至今,先后出现了醒天梦剧社、小英雄戏班、东星粤剧团等30多个粤剧曲艺团。创作、移植、排演了《木鱼情歌》《故乡新韵》等一批优秀作品,培养了大批粤曲艺术家。

多年以来,东莞先后成立了东莞粤剧发展中心、东莞戏曲协会、东莞粤剧图书馆、东莞粤剧曲艺文化馆等专业机构,设立了东莞市粤剧专项扶持资金,打造了“粤韵金声”“粤剧黄金周”“戏曲进校园”“初一十五看大戏”“古梅乐韵”“粤韵满中堂”等常规化品牌活动。而“东莞粤曲”也在2022年成功入选第八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让粤曲在东莞传承发展闯出了一条特色之路。

刻在骨子里面的粤剧基因

粤剧又称“广东梆黄”“广东梆子”“广东大戏”,是广东省地方代表戏曲之一。粤剧结合了广东本地民间曲调,广泛吸取弋阳腔、昆山腔、秦腔等地方戏曲的优点,逐渐发展形成了粤剧的表演特色,并广泛流行于广东、广西、香港和澳门等地,是深受当地人民群众喜爱的地方戏曲之一。

粤剧和粤曲,在许多行外人看来常常将会混为一谈。对此,粤曲名家“星腔”传人梁玉嵘老师给出了通俗的解答:“粤剧是以歌舞去演故事,剧中会有好多首粤曲;然而粤曲主要用说唱去讲故事,有说有唱人物也可以跳进跳出。”

位于粤港澳大湾区腹地的东莞,深受粤剧文化的影响。东莞人听粤剧、唱粤曲的传统由来已久,粤剧粤曲在东莞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东莞,光是获得“中国曲艺之乡”称号的镇就有3个,分别是道滘、麻涌、中堂。此外,道滘镇拥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粤曲)”的称号,长安镇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粤剧)”,万江街道则是“广东省粤曲之乡”。

黄汉杰是东莞市的一名粤剧粤曲演员,他自幼便开始学习粤剧表演,2001年毕业于广东粤剧学校表演专业,之后便在东莞一直从事粤剧行业。20多年来,黄汉杰从粤剧演员的小龙套做起,逐渐成长为东莞市粤剧表演艺术的中坚力量,之后一直做到了东莞市长安镇戏剧曲艺协会副会长。目前,黄汉杰任职于东莞粤剧发展中心,从事粤剧文化推广和粤剧曲艺传承等工作,成为东莞粤曲的非遗传承人。

“东莞的粤剧文化氛围是十分浓厚的。”黄汉杰说,在东莞喜欢听粤剧和唱粤曲的人群基数十分庞大。浓厚的粤剧文化氛围也给了黄汉杰更多粤剧演出的机会,他曾经担任过《浴火凤凰》《惊蛰》《红灯记》等20多部大型粤剧的主角,由其主演的《老头子的秘密》获得第十届广东省艺术节小戏小品一等奖,《局长的星期天》获广东省第七届群众戏剧曲艺花会金奖……

image.png

值得一提的是,黄汉杰的父亲和母亲也是东莞市粤剧发展史上绕不开的一对“传奇伉俪”。黄汉杰的父亲名叫黄日辉,母亲叫曾镇安。黄日辉是曾镇安父亲曾师马的徒弟,后来,黄日辉与曾镇安结为夫妻,两家人变成一家人,缘分也就此结下。黄日辉说,师傅曾师马在世时十分挂念粤剧的传承问题,黄日辉也向师傅发誓一定会培养更多的粤剧艺人,将粤剧发扬光大。于是,黄日辉夫妇后来接手了创办于1926年的麻涌小英雄戏剧班,也就是如今培养了众多粤剧人才的麻涌镇小英雄少儿粤剧团的前身。

创新方式走出非遗传承新路

粤剧粤曲的传承,归根结底离不开人的传承。目前,青少年粤剧人才培养方面已经无法延续旧时的“戏班子”模式,只能通过兴趣培养,激发孩子们对粤剧的热爱,再加强培训培养。位于麻涌镇的小英雄少儿粤剧团,致力于从小培养少年儿童对粤剧的兴趣和爱好,对他们的粤剧艺术细胞进行最初的启蒙。而对于真正有志于从事粤剧表演的小演员,小英雄少儿粤剧团也会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帮助他们在专业化的道路上继续延续粤剧梦想。

据介绍,麻涌小英雄少儿粤剧团的前身是麻涌小英雄戏剧班,成立于1926年,丁公醒、曾师马、林京洪、刘秀球等著名的粤剧前辈都出自这里,连陈天纵、陈天笑等粤剧名角也与“小英雄”关系匪浅。这也体现出东莞粤剧文化的传承有着繁茂的根脉。

据介绍,为了进一步推动粤剧在东莞更好传承发展,东莞将粤曲纳入到中小学常态化教学中,让“戏曲进校园”常态化,不仅提升了学生艺术素养,培养了一批曲艺后备人才,成效显著。目前,麻涌已经成为广东省戏剧家协会首个少儿戏曲传承基地。

“戏曲进校园”是东莞市自2010年以来实施的一项品牌文化活动,举办初衷是培育粤剧曲艺新苗,打造少儿戏曲精品,推动东莞市粤剧曲艺文化传承发展。目前,全市有15个镇(街),与29家学校、6个少儿粤剧曲艺培训基地开展戏曲进校园工作,其中25所学校被授牌为东莞市“戏曲进校园”示范单位。

东莞还通过搭建“中国曲艺之乡”和“广东省曲艺之乡”平台,先后邀请红线女、陈笑风、杨子春、倪惠英、郭凤女、曾慧、梁玉嵘、陈玲玉、曾小敏、彭庆华等粤剧粤曲名家来莞执教,形成集表演、欣赏、培训、展览、讲座等多种形式于一体的交流传承体系,提升东莞粤曲的整体水平。“粤唱粤好”名家名伶戏曲欣赏自2014年4月创办至今,邀请名家名伶与本土优秀唱家、新秀同台献艺,并注重通过电视、网络等途径加大宣传力度,所到之处场场爆满,社会反响空前热烈。

近年,东莞粤剧发展中心与东莞广播电视台合作推出的《粤韵金声》栏目,以网络海选、现场竞演和主持人访谈、嘉宾点评等形式,挖掘粤剧粤曲背后的故事,丰富粤剧粤曲传承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技巧,推动东莞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积极探索未来发展方向

为更好保护、传承、弘扬东莞粤曲这一莞邑文化的优秀代表,浓厚粤曲文化氛围,助力文化强市建设,自今年6月中旬以来,在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的指导下,东莞粤剧发展中心联合麻涌镇、道滘镇、中堂镇三个“中国曲艺之乡”,共同打造“非遗粤曲传承夜”,先后开展3场粤曲传承发展成果交流展示专场演出。

让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焕新,推动粤剧进一步创新发展,这是东莞文化强市建设的重点举措,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黄汉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让他有很多动力和精力投身到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和推广中去。而办好“粤剧黄金周”等活动,推动戏曲进校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东莞粤剧发展中心的初心和使命。

东莞粤剧发展中心致力于推动粤剧曲艺高质量发展。2022年,东莞粤剧发展中心被列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的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东莞粤曲”保护单位名单。在“粤曲”的传承推广计划中,将探索创新做法,推出粤曲名家工作室,邀请省内粤剧粤曲名家,力争三年设立5-10个左右的粤曲名家工作室。争取集合东莞市优秀创作力量,三年内创作15首有影响力的粤曲名作。同时,开展“粤曲专才培优计划”,力争三年至少培养出20名水平高、形象好的粤曲专才。

“粤剧的发展不应只着眼于传统戏台。”东莞粤剧发展中心负责人香雪萍表示,近些年,东莞粤剧发展中心将目光投放到高端时尚的现代舞台上,利用现代舞台的灯光音响效果和沉浸式LED大屏,创造出赏心悦目的视听体验,刷新了观众对粤剧的传统印象。“2023年第二十一届东莞“粤剧黄金周”汇聚广州、深圳、珠海、澳门等9+2湾区城市群的粤剧名家、后起之秀的广泛参与,展现不朽经典与青春力量的交织,精心遴选不同代际莞籍名家的经典粤剧,为广大群众上演一系列粤剧盛宴。”香雪萍说。

剧本创新方面的工作也在不断推进。东莞市近年来深入挖掘本土

历史题材,创排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色的精品剧目: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育局联合桥头镇人民政府、广东粤剧院,围绕“东深供水工程”感人故事创排的新编现代粤剧《东江紫荆红》演出以来收到了良好的反响,还代表东莞参评2023年第十五届广东省艺术节;创作以二十一世纪改革开放后为背景的轻喜粤剧《热土》,欲以小故事抒写大时代,留下新一代年青创业者奋进的轨迹,为腾飞的东莞点赞。

在品牌IP塑造方面,香雪萍表示,他们充分发挥东莞粤剧的品牌价值,借助数字化手段,塑造“东莞粤剧之夜”文化IP,让东莞粤剧“活起来”“火起来”,使之更好地承担起“讲好东莞故事、传播东莞声音”的重要职责。在元宵、端午、中秋、国庆、敬老节等节假日,该中心不断推出凸显节日主题的专场夜间活动。与此同时,通过搭建对接平台,推动“粤韵金声”联手“粤剧友好企业”,引导优质社会力量参与,为更多群众带去文化供给的同时,助力文化反哺企业的经济发展,推动优质粤剧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助力文旅融合,打响地方文化旅游品牌。

东莞粤曲作为省级非遗,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加以传承与发展。东莞粤剧发展中心表示,未来将继续围绕“一条主线、两个目标、七大文化、四张城市文化名片”的总体思路,推出更加稳健有力的举措发展繁荣粤剧曲艺文化,传承城市文明,延续传统根脉,使东莞粤剧这棵百年古树更加枝繁叶茂,永葆活力。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