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供应链变革浪潮来袭,均胜电子的本手与妙手之道

来源:东方网    2023-11-10 11:22
来源: 东方网
2023-11-10 11:2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当我们谈起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作为“面子”的整车企业总能获得更多的媒体曝光和资本青睐,无论是造车新势力,还是比亚迪、华为,都是车界“流量担当”。

相比之下,作为“里子”的国产零部件企业,则相对默默无闻。殊不知,面子和里子不可分割、相辅相成,国产新能源汽车销量突飞猛进的背后,离不开国产零部件企业的有力支撑。

尤其是在汽车行业电动化、智能化已成主旋律的当下,汽车供应链的内涵和外延正在进行颠覆式的改变。汽车零部件生态圈重构的过程,也是具有前瞻性的国产零部件企业“脱胎换骨”、走上全球竞争舞台的过程,诞生了诸如宁德时代、福耀玻璃、均胜电子等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汽车供应链龙头企业。

与宁德时代、福耀玻璃在单个领域深耕不同,均胜电子则是在汽车安全与汽车电子两条赛道成为双料龙头。

近些年来,均胜电子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网联等领域的持续投入,也使得其在坐稳全球汽车安全业务top2宝座的同时,在汽车电子领域也长期处在国内领先位置。华泰证券研报显示,均胜电子是2022年全球汽车安全第二大以及国内汽车电子第一大供应商。

纵观德美日等汽车强国,不仅台前拥有顶尖的汽车品牌,幕后更是涌现了不少顶尖的零部件企业。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强势崛起的当下,宁德时代、福耀玻璃、均胜电子等企业的全球化发展历程,也是国产汽车零部件企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奋斗史”。

从本手到妙手,均胜电子全球化之路

回顾国产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发展史,可以说是在夹缝中求生存。

不同于车企在进入中国市场时,有严格的股比限制以及较好的关税保护,国外零部件巨头不仅可以长驱直入,还可以得到本国合资车企的“全力呵护”,这意味着中国零部件企业诞生伊始,就完全暴露在海外巨头的强大火力之下。

正如大多数的中国零部件企业,成立于2004年的均胜电子规模较小,最开始只是以汽车功能件为主业。然而在短短十来年时间,均胜电子就做到汽车安全和汽车电子的双料龙头,并能与国际同行分庭抗礼,无不体现了企业对创新研发的重视以及开拓进取的企业精神。

一家企业想活下去,做好本手也就是主营业务足矣,但是想要成为一家卓越的企业,固守家底肯定是不行的。尤其是在中国汽车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之下,国产零部件企业需要顺势而为、抢占先机,而这就需要再本手的基础上做妙手。

均胜电子在其发展历程中,有着两次令人惊叹的妙手:

1)抓住全球金融危机重大机遇,通过并购成为全球tier1

早在2009年,中国汽车销量首次位居全球首位,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第一大汽车消费市场。然而同时期的中国零部件行业,核心技术仍然缺乏,同类公司不断涌现,浅层次的行业内部竞争激烈。

如何在国内同行大打价格战的环境下脱身,从而进入全球高端汽车零部件领域,成为均胜电子当时思考的主要问题。

在企业具备向上发展内在动力的同时,遇上了全球金融危机下海外资产相对便宜的良好机遇。均胜电子几乎倾其所有,在2011年成功并购年营收3.6亿欧元的德国“百年老店”普瑞电子,获得了在国际市场上弯道超车的技术力量,并收获了成功并购的国际经验,从此进入全球化发展的快车道。

这是当时中国企业最大的一起汽车电子国际收购案例,被业内称为“蛇吞象”。据均胜电子CFO李俊彧回忆,这是他们当时放弃了高回报的房地产行业,拿着从中获得的一些收益以及所有家当收购了普瑞,“事实上压力也非常大”。

时至今日,回过头来看,收购普瑞无疑是均胜电子发展过程的一记“妙手”。德国普瑞给均胜带来的客户、技术等资源帮助均胜转型成为全球高端汽车电子零部件领军企业。此后,均胜电子分别在2016、2018年收购美国KSS、日本高田资产等,成为全球汽车安全行业的龙头。

十多年前率先走出去的均胜电子,无疑与当前中国汽车产业“出海”战略暗合,势必也将会助力中国整车厂走向全球。

2)顺应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大势,对电动化、智能化的高研发投入

在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变革中,均胜电子同样是抢占了先机,这算得上是均胜电子的第二记“妙手”。

电动智能汽车的“火”虽从美国燃起,但在中国却烧的最旺。目前,国内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已经接近40%,提前近3年完成2025年达到25%的规划目标,尤其是比亚迪、问界、蔚小理等国产新能源汽车品牌,已占据国内市场主导地位。

在电动化领域,均胜电子深耕 BMS 多年,很早就为宝马i3和i8提供电池管理系统,并借此成立新能源部门,2019年成为全球首批量产800V产品供应商,并上车保时捷首款电动车Taycan,今年上半年拿到历史最大的130亿元订单。

在智能座舱领域,均胜电子2022 年收入体量达到近 130 亿元,且目前已经成为华为汽车产业链中的一环。其实早在2021年,均胜电子就已与华为完成合作协议签订,重点围绕智能座舱领域展开深入合作。2022年11月,双方合作进一步加强,签订全面合作备忘录,共同打造基于智慧出行HiCar平台的整体产品解决方案,为用户提供丰富的多场景座舱生态体验。

在智能驾驶领域,当前的赛道早非蓝海一片,而是进入“规模化量产”为核心的全新竞争周期。尤其是在核心的域控制器市场,零部件厂商之间的争夺战更是愈演愈烈,而具备前瞻研发能力的均胜电子,则占据了先发的优势。

今年5月份,均胜电子发布了全球首批基于高通Snapdragon Ride第二代芯片平台的智能驾驶域控制器产品nDriveH,加速了高级别自动驾驶大规模商业化落地的进程。而在9月份的慕尼黑车展,均胜电子旗下公司均联智行则是与地平线一起展出了一系列高性价比的智驾域控产品,可支持实现L2++的智能驾驶全场景功能。

众所周知,车规级的部件不仅研发难度高,研发周期同样相对较长,因此能否率先实现大规模量产,对智能驾驶产品的商业化落地至关重要。在与高通、地平线等国内外芯片企业达成密切合作之后,均胜电子L2++至L4级高级辅助驾驶及自动驾驶大规模量产进度,势必会取得重大突破。

当前,均胜电子在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投入也进入收获期。在2023年前三季度,均胜电子斩获新能源车型相关订单约350亿元,占同期公司订单总额(590亿元)的近六成,智能网联产品也有超过百亿的订单在手。

双料龙头的均胜电子,正跻身全球顶尖tier1之列

作为一家中国本土起步的全球化公司,当前的均胜电子在全球拥有数十个分支机构,涵盖欧洲、美洲、非洲、亚洲等主要国家和地区,不仅是大众、本田、奔驰、沃尔沃等全球知名整车企业的长期合作伙伴,也与国内头部车企有着深度的业务往来。

均胜电子在电动供应链领域的突飞猛进,离不开对国内市场的持续开拓,特别是与国内头部自主品牌/造车新势力关系的不断加强,订单金额占比明显提升,汽车安全业务在今年已经完成对新能源销量榜TOP10客户的全覆盖。

而借着国产新能源汽车的“东风”,均胜在汽车安全领域稳坐全球top2之后,在汽车电子业务的表现同样不俗。2023年前三季度,汽车电子业务实现营业收入约126亿元,同比增长约17%;此外,还收获了250亿元的新订单,占总订单(590亿元)的四成以上。

无论是从营收还是订单来看,均胜电子的汽车电子业务,已经是行业内龙头。而随着与华为在智能座舱领域的合作、以及与地平线、高通等在智能驾驶领域量产化的落地,均胜电子在智能电子业务的收入,无疑接下来会迎来更强劲的增长。

纵观汽车产业强国,台前拥有顶尖的整车企业,幕后无不拥有顶尖的零部件企业。在当前中国汽车产业开始进入全球市场的新时代,诸如比亚迪、吉利、奇瑞等自主品牌车企已经走向世界,开始与欧美日车企同台竞争。但是如果没有来自本国强大零部件企业来保障供应链体系,自主品牌汽车的竞争力能否持续提升,需要打一个问号。

正如过往博世、大陆等零部件企业成为德系品牌全球化的重要推手,在中国汽车品牌走向全球的过程中,诸如宁德时代、均胜电子等企业势必在其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汽车品牌的出海是离不开与之同呼吸、共成长的零部件企业,我们需要更多的“博世”。在汽车产业做大做强关键期和电动化大潮的交汇点,汽车零部件企业所承载的历史使命也比以往更加清晰。

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变革搅动供应链格局

一辆汽车有几万个零部件,60%以上都是由供应商提供。某种程度上而言,汽车行业的创新,很大比例来自于零部件企业的创新。

传统燃油车时代,车辆的性能主要体现在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等三大件的水平;而对于智能电动车而言,不只是电池、电机、电控取代传统汽车三大件,域控制器、激光雷达、智能座舱等零部件的创新,更是把驾驶体验带入一个新的维度。

因此,如何适应智能电动汽车新时代,加强对电动化、智能化零部件的研发,已经成为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共识。

有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汽车零部件产值约为1.5万亿元,电动与智能零部件产值是0.21万亿元,占比约为14%。根据测算,2025年这一比例会达到28%,到2030年有望超过40%。也就是说,电动与智能供应链将会成为汽车产业供应链的主导性力量。

这种产值的变化,其实已经在头部零部件企业的订单中有所体现。

以均胜电子为例,目前其新能源车型订单已经超过燃油车,在2023年前三季度更是斩获新能源车型相关订单约350亿元,占同期公司订单总额(590亿元)的近六成。而在智能座舱领域,均胜电子作为全套解决方案的领头羊,2022年收入体量达到近130亿元。

汽车零部件的电动化、智能化变革,也使得全球零部件供应商的“座次”产生了不小的变化。在今年6月《美国汽车新闻》发布的2023年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百强榜中,中国有13家企业名列其中,次于日本(22家)、美国(18家)、德国(15家),排在全球第四。

或许也许有人会说,从榜单来看,中国零部件企业并不占优。但相比于去年仅有个位数企业入榜,中国零部件企业取得的成绩已经非常巨大。另外,从营收的增长速度来看,中国零部件企业的整体增长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出现了宁德时代、均胜电子等5家全球前50的企业,且仍保持高增长的势头。

在业绩数据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以欧美日为核心的全球汽车供应链权力体系正在重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表示,从大的供应链格局来讲,汽车供应链的“新三角”格局——中美欧,已经开始形成。

时势造英雄。汽车行业每一次变革,总有一批英雄企业涌出,他们成功的秘诀在于紧跟行业趋势作出预判和规划。宁德时代的故事,想必大家早已耳熟能详,均胜电子从名不见经传到领先的发展历程,这或许也是中国汽车行业从弱到强的一个缩影。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