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观察】心脉医疗IPO时承诺仍未兑现,再融资项目疑同业竞争

2023-11-22 14:2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作者:陈诗卉

今年上半年,首批科创板挂牌企业心脉医疗(688016.SH)启动了二次发行计划,此次再融资于7月27日向上交所提交注册。经历数月等待后,11月14日晚,心脉医疗发布公告,已收到注册生效的批文,即将步入发行募资阶段。

不过在此节骨眼上,心脉医疗还突发“换帅”风波。上市公司11月4日发布公告称,已在集团任职20年以上、2018年起担任公司董事长及法定代表人的彭博先生因退休原因申请辞任。其原定任职期未满,现年55岁却激流勇退?

风口退水前大股东红利吃饱

心脉医疗所属的集团为1998年于上海张江科学城成立的创新型高端医疗器械集团“微创®”,2010年,集团旗下同时也是心脉医疗间接控股股东的微创医疗(00853.HK)率先在港交所挂牌。除2019年登陆科创板的心脉医疗外,微创系还接连有心通医疗、微创机器人、微创脑科学、微创电生理在港沪分别上市。

心脉医疗在科创板首批上市时适用旧规,大股东股份的承诺禁售期规定仅为12个月。在当年开板和牛市的双红利加持下,心脉医疗刚上市两年股价最高翻了10倍,上市前的老股东也在解禁后数次高位套现。

2019年7月22日,心脉医疗正式挂牌的发行价格为46.23元/股。

2020年8月,心脉医疗发布上市后首次大股东减持计划,上海联木企业管理中心(有限合伙)(下称“上海联木”)、上海虹皓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下称“虹皓投资”)、上海阜釜企业管理咨询中心(有限合伙)(下称“上海阜釜”)本次减持前分别持股8.46%、7.36%、5.27%,股权取得均来自IPO前。

至首次大股东减持计划完成,上海联木、虹皓投资、上海阜釜分别减持股份2.77%、1.28%、0.70%,减持获益金额分别为4.85亿元、2.41亿元、1.37亿元。

2021年4月,心脉医疗公告大股东上海联木、虹皓投资第二次减持计划。随后上海联木、虹皓投资分别减持股份2.59%、1.08%,减持获益金额分别为6.38亿元、2.63亿元,此次减持最高价为410.00元/股。

据同花顺统计数据,2021年6月30日,心脉医疗总市值达到327.22亿元,大股东第二次减持期间大致与2021年年中的股价高位期重合。不久后A股医疗概念整体遇冷,短期内心脉医疗股价也迅速下跌,当年11月1日市值已“腰斩”至162.26亿元并低迷至今。

(截图来自同花顺iFinD)

经整理发现,心脉医疗近几年连续有现金分红且比例还不小。

2019年-2022年,心脉医疗分别派发现金红利4,678.58万元、6,478.03万元、15,115.41万元、16,554.97万元,分别占当期合并报表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的33.00%、30.18%、47.86%、46.39%。

在如今市场低迷的大环境下,心脉医疗阔气分红后又以扩张来吸引投资遭受非议不断。

频繁分拆或陷同业竞争

此次再融资,心脉医疗拟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数量上限21,593,444股,预计吸收不超过35名符合上交所、证监会规定条件的投资者,但截至注册前尚无确定的发行对象。

募集说明书注册稿显示,心脉医疗此次再融资拟募资金额高达18.09亿元,超过公司2022年末的净资产。事实上,短短半年前心脉医疗的拟募资金额还是25.47亿元,重新评估后拟吸引投资已经缩减了超7亿元。不过在此基础上,募投项目未发生变动,除了原有产能扩张近10倍,还预计拓展新业务。

(截图来自募集说明书)

近些年,微创集团连续拆分一家又一家子公司来上市,将各个业务“细细切做臊子”,但恐难以做到完全的“肥瘦分离”,心脉医疗此次拓展新业务就闯入了集团其他子公司的领域。

心脉医疗除补流外的两个募投项目中均提到公司将研发、扩产肿瘤介入医疗器械相关产品,这是区别于此前主营业务主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领域的新发展方向。新研发的肿瘤介入产品具体为放射性微球、可降解微球(可载药)两种栓塞微球。

据某市中心医院发布的科普,可载药微球在肿瘤治疗领域的运用,是通过将化疗药物加载到微球内部注入患者体内释放化疗药物,起到 “化疗+栓塞”的双重作用。

而据心脉医疗控股股东微创医疗在港股披露的2022年年报显示,当期,集团在肿瘤化疗领域已有医疗器械产品(化療注藥泵AutoEx®)实现商业化,该产品来自微创医疗的另一家子公司上海微创生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微创生命”)。

具体心脉医疗与微创生命是否会因此构成同业竞争或需各方给出专业解释。

IPO时商标自主承诺已翻车

心脉医疗的上市公司主体性、独立性受到桎梏已是IPO前就留下的顽疾。

当年的招股书披露,长期以来,微创医疗及其下属企业对外使用的统一标识,心脉医疗自身经营场所和宣传材料的对外标识以及产品外包装,均曾使用集团同一控制下企业上海微创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上海微创”)许可的商标。

心脉医疗曾在招股书中表示:为了提高独立性,心脉医疗在IPO的报告期内(2016年-2018年)开始启用自有商标,在经营场所、宣传材料及市场推广活动中均已不再使用前述被许可商标,但部分涉及到产品外包装更换事项需要过渡期,预计2019年底将完成全部产品外包装自有商标的变更。

然而尴尬的是,此后数年心脉医疗自有商标的注册事项难以过审。

2019年、2020年,心脉医疗分三次申请36949900号(第10类)、36971626号(第35类)、48299831号(第35类)的“心脉医疗”汉字商标均处于无效或复审被驳回状态。

随后,心脉医疗也因商标注册事宜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对簿公堂。

据裁判文书网,(2020)京73行初7947号行政判决书,2020年9月,法院裁决:诉争商标“心脉医疗”(36949900号)用于医疗器械,易被公众理解为对商品功能用途的描述,违反《商标法》相关规定。原告心脉医疗就诉争商标“未通过授权审查、复审被驳回”事项提出行政纠纷一案,法院完全支持被告的国家知识产权局一方,心脉医疗的诉请被全部驳回。

2022年年报和公司官网显示,心脉医疗在国内的销售收入占比超过94%,汉字商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至今,心脉医疗产品和宣传中均持续使用“心脉医疗™”标识,而该商标未通过授权审查无法受到法律的保护,或有潜在风险。

不仅如此,心脉医疗还打破IPO时期的承诺,继续在宣传材料中使用了本应在2020年末已到期的上海微创许可商标,商标许可协议疑似进行了续约。

据心脉医疗官方公众号,2021年8月的阿根廷展会和2023年10月的新加坡案例宣传文章中,上海微创的商标始终与心脉医疗产品或自有商标“亲密同框”。

(截图来自心脉医疗官方公众号)

在众多关联方中,由于曾从事同样业务,心脉医疗主要与同一控制下的上海微创往来较为密切。上海微创在2014年前也曾从事主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业务,后经过业务重组转为从事冠脉介入医疗器械业务,以与心脉医疗区分。IPO时招股书披露,心脉医疗曾将产品以上海微创的名义进行对外销售。

上市后,心脉医疗与微创医疗子公司及其联营公司的关联交易金额也继续增长。

心脉医疗2022年年报显示,其当期向微创医疗子公司及其联营公司购买原材料、商品及固定资产关联交易发生额3,941.48万元,接受劳务关联交易发生额712.40万元。

令人疑惑的是,心脉医疗2022年度关联交易执行情况显示,其当期向微创医疗子公司及其联营公司购买原材料、商品及固定资产关联交易发生额与年报披露完全一致。但另一项数据,心脉医疗向微创医疗子公司及其联营公司接受劳务关联交易发生额却显示为652.02万元。

上述两公告在2023年3月30日同一天披露,却出现了离奇的数据矛盾,心脉医疗或需给出合理解释。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研究陈述,不代表本网观点。)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