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那边就几小块耕地,其余全是石头、沙子,光秃秃一个石头山,平时很少有人过去。”北京延庆区八达岭镇岔道村村民孙秀华指着北面的几个山头告诉记者,过去这里的环境可要恶劣得多。71岁的他已经在北京吉润长城高尔夫俱乐部(以下简称“吉润高尔夫俱乐部”)工作了20几个年头,见证了这里的变化,也见证了岔道村变化。
从山脚下开车到山腰一片缓坡,只用10分钟,而从一座荒山到一块绿色家园,这片土地走过了20多年。
北京吉润长城高尔夫俱乐部(央广网记者 王琪 摄)
岔道村面临“岔道”
雨后青山更显翠。记者在吉润高尔夫俱乐部里看到,错落的草坪一直延展到远方山脚处,绿色与蓝灰色的天相接,一派画中景色。
“这在过去哪里看得到。”孙秀华指着房屋旁边的一片菜地说,“过去这就一片石头山,水都存不住,更别说种草种菜种树了。”
孙秀华说的也是岔道村过去的现实情况:多山地,砂砾土石,一年到头雨水倒是不少,但是地上的沙石根本存不住水。
正因为土地不适合耕种,近百年来,岔道村村民多数以做一些小生意为生。“所幸岔道村作为交通要道,南来北往的人都要在这里歇歇脚,也就让村民能以此谋点生计。”岔道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宝龙告诉记者,古代出了北京路过此地,就面临两条岔道,一条朝西北奔内蒙古,一条朝西南奔山西,因此得名岔道村。
村里的岔道一直留存至今,而经过多年的发展,岔道村也面临选择的“岔道”。
上世纪80年代,八达岭长城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并做了修复,成为了北京标志性景点。以岔道村为代表的周边村落也因此受益,住宿、餐饮等随之发展起来。
但也由于游客的增多,不可避免的给村落周边的环境造成了一定破坏,当地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有恶化趋势:植被减少、山上生活垃圾增多、沙暴天气频繁……
“我们选择护住绿色要长远效益。”张宝龙告诉记者,在规范旅游产业的同时,当地也开始了荒山黄坡治理的进程。
“治理造绿一刻耽误不得”
除了地方政府,一些企业也参与了进来。
最先在当地造绿的是吉润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早在2002年,他们就与延庆县签订了协议,在当地流转了5000亩土地,准备开发作为高尔夫俱乐部。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2年开具的选址论证显示,这5000亩土地现状为黄山、黄坡,并且此地地处北京上风上游,沙化严重,冬、春两季的风沙给北京的空气造成极大污染。
“最初当地来找我们谈造绿的时候,我们也有一定顾虑。”作为吉润高尔夫俱乐部开发主体的香港吉润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吉润集团”)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商言商,当时八达岭地区还属于比较偏僻地区,虽然有发展潜力,但是能否发掘出来还是未知数,几经考虑后,他们还是决定组织团队去实地看一下。
“我们在八达岭镇附近转悠了两天,当地除了几段略显破败的‘野长城’,就是荒山石头堆,发展空间是真的大,但环境、地貌也是真的恶劣。”参与过当年考察的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黄卫东用“有搞头”来总结这次考察。
“有搞头但是困难也很多。”黄卫东在说出自己的结论后也有些担心,如此高成本、长周期且回报性未知的带点公益属性的项目,企业会愿意投资吗?
“既能作为长远投资,又能改善当地生态,虽然有风险,但也值得尝试了。”吉润集团负责人告诉记者,八达岭长城作为中国对内对外的一张“名片”,其周边环境的好坏间接影响人们对北京乃至对中国的主观印象。
事实上,八达岭镇环境的改善不仅能擦亮八达岭长城这张“名片”,还具有相当的生态价值。
根据第三方评估机构给吉润高尔夫俱乐部开具的水资源论证报告显示,八达岭镇地处北京风口地带,开发前为荒山荒坡,每年季风时节造成大量风沙进入北京市,区域环境急需整治。 “从西北来的风,每年向北京输沙近百万吨,延庆县首当其冲。”吉润集团负责人说。
“治理造绿一刻耽误不得。”
一捧土的迁徙换来满山绿意
石头遍布、地面坑坑洼洼到处是石头沟、原有山上山下还有零星住户……治理之初千头万绪,吉润集团选择从改良当地土壤上着手,一步步改善当地生态。
当地很多地方的土质不适合做耕地,更别说种树了,要想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只能从“培土”做起,张宝龙说,“用‘原坑换土’的方式逐步改善当地的土壤结构,为造绿做准备。”
“培土是最长效的办法,但也是周期最长、成本最高的法子。”黄卫东告诉记者,八达岭地区为山地地形,多石头,缺乏土壤、有机质,想要植绿,只能从外界运土进来。
“而这土也不是随随便便的土壤就行,而是要选择适合当地环境以及地貌的土壤,这需要反复的尝试。”
吉润集团的改造工程就在不断运土尝试中开始了。来自山西的黄土、东北的黑土、河南的褐土……各地的土壤或南下北上,或东迁西进,被运到了八达岭地区,原本的石头山、沟壑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厚重的土壤。
“曾经有同行劝我们,运土填平那边的沟沟坎坎太不划算了,需要耗费多少金钱和人力、时间。”吉润集团负责人说,“我回答,这是个生意上的事,但却不仅仅是生意上的事。”
经过20多年的开发治理,如今,岔道村已经是很多游客游览完八达岭长城后必去的地方。岔道古城的很多民宿、商铺都已成为了“网红地”“打卡地”。
岔道村(央广网记者 王琪 摄)
“这里空气清新,感觉特别舒服。而且,这里的民宿风格各异,整个民宿群错落有致,也是一道不错的风景。”游客张女士说。
张女士的感受正是岔道村周边变化的缩影,在吉润集团改造建设下,岔道村周边植被丰茂,在雨水充足的年份,抬眼望去,满山绿色。村民也在村委会的组织下因地制宜,发展民宿旅游产业,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赏景。
“我们的石头山绿了,游客来了,村民富了。” 孙秀华满足地看着不远处大变样的村子。
“这是以前不敢想的。”
来源:央广网 https://gongyi.cnr.cn/news/20231121/t20231121_526493507.shtml
(顾天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