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化消费论坛 暨2023北京文化消费品牌榜发布仪式举行

来源:东方网    2023-11-23 14:09
来源: 东方网
2023-11-23 14:0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11月21日,北京文化消费论坛暨2023北京文化消费品牌榜发布仪式在751D·park第一车间举行。作为第十一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的收官大戏,活动围绕领导致辞、重点发布、主旨演讲、品牌榜发布及展示展销等环节展开,多元聚焦新型文化消费业态,创新打造共享共赢产业生态,焕新引领内生向上品牌姿态,全景式展现首都文化消费新气象、新成就。当天,相关委办局主要负责人、专家学者、品牌榜上榜机构代表出席本次活动。

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自2013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十一届,始终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精神文化需求和文化企业发展需要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已发展为文化消费领域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品牌活动。本届文化消费季深刻把握群众性、精准性、普惠性,高效整合首都优质文化资源力量,精心策划,搭建了“自主品牌活动引领、大型主体活动贯穿、市场协同活动支撑、重点领域区域驱动”的活动格局,以高质量文化供给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7月至10月开展期间,累计举办活动36.87万场次,带动消费金额约151.8亿元,惠民让利约12.6亿元,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刘绍坚在现场致辞中介绍道,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文化建设具有代表性和指向性,更有责任有义务打造文化消费赋能城市发展的“北京样板”。今年以来,北京文化消费市场呈现供需两旺的良好局面。从供给端看,2023年1-9月,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实现收入合计14641.4亿元,同比增长13.8%,产业规模达到疫情前2019年1-9月收入合计8875.8亿元的1.6倍。从需求端看,2023年前三季度,全市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2619元,同比增长15.9%。除人均其他用品及服务支出外,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增速最快,对整体消费市场发挥了较强的拉动作用。文化消费作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基础,在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作用更加突出。

京城烟火升腾 文化消费活力澎湃

随着城市生活的烟火重燃,在“扩大内需”“消费提振”等利好政策驱动下,北京文化消费市场迎来恢复性增长,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不断涌现,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方面取得积极成效,成为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新动力、新引擎。面对新型消费的多元绽放和升级消费的高歌猛进,第十一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顺势而为,乘势而上,着力发挥平台对文化市场的回补和重塑效用,在惠民助企、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成效显著。

本届文化消费季共有488家企业报名参与,以供给创新带动需求扩大,多举措助力北京文化消费市场行稳致远。一是由季到年实现全年贯穿。  在消费季周期之外实现全年联动、全年覆盖,实现一季拉动全年的辐射效应。聚焦惠民便民,推出数字文化消费地图,放送出行补贴,实现从指南到惠民,再到消费促进的一体化带动。二是自主品牌活动量质齐升。  持续升级北京文化消费品牌榜、品牌周、文化消费论坛、京彩文化消费嘉年华等自有品牌,成立北京文化消费创新促进产业联盟,北京艺术品交易展示月、“与大师一起”系列活动等自主品牌活动影响力不断提升。三是文化消费赋能乡村振兴。  坚持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组织开展北京节节高、京郊微度假娱游、乡村农品农俗文化市集活动、与大师一起游乡村、打卡美丽乡村等活动,有效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四是新型消费引领时尚潮流。  聚焦新消费、新元素、新空间、新业态,创新开展“潮玩展会”“宠享潮生活”“电竞”等潮流活动,释放文化消费新引力。五是夜间经济、假日经济点燃消费活力。  聚焦重点领域、重点人群、重点时间段,抓住暑期、国庆等关键节点,开展欢乐谷国潮狂欢节、亮马河风情水岸游船、八达岭夜长城等夜经济活动,拓展消费新时间新空间。

为高站位、高视点审视北京在文化产业方面的发展态势,充分体现在疫情持续和国际形势深刻变革的影响下,科技革命、技术发展等给文化产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新形势下文化产业的深刻变革和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的《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白皮书(2023)》,由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中心副主任赵恩国于会上重磅发布。该书立足2022年产业发展总体态势及主要数据,从产业结构、空间格局、市场主体、供给消费、贸易交流、发展环境等方面进行深入跟踪研究。

据白皮书显示,2022年是北京文化产业负重前行的一年,北京以首善标准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坚定落实文化强国战略,文化产业发展迎难而进、应变求新,新业态、新模式、新成果不断涌现,全国文化中心的引领示范作用日趋彰显。疫情下实现产业总体平稳发展  ,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收入17997.1亿元,与上年持平;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7555.3亿元,同比增长0.2%;文化核心领域收入合计16339.4亿元,同比增长0.6%,占文化产业收入合计的90.8%,产业优势领域的主导地位不断巩固。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4509.2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0%,占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6%,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保持各省(市)领先,全国文化中心地位进一步稳固。科技赋能成为承压前行的驱动力量  ,全市规模以上数字文化核心产业单位1867家,占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单位数量的33.0%;规模以上“文化+科技”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0857.8亿元,同比增长8.9%占全市文化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为61.8%,同比提高5.0个百分点,拉动全市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增长5.1个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文化新业态在疫情期间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2%,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9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为67.8%,同比提高4.5个百分点,北京正成为文化新业态发展的策源地和主阵地。文化产业空间格局不断优化,  北京以城市更新汇聚发展动能,中轴线遗产保护有序推进,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成为首都文化建设金名片,“一轴三带”引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各类产业功能区、产业园区、文化街区、文化商圈等多元产业空间承载高质量发展,各区域产业发展特色日益鲜明,文化领域的区域合作走深走实。持续推出文化扶持和惠民政策促进供需回暖,创新开展北京文化消费促进行动,配套5000万元财政资金惠民惠企成效明显。文化贸易与交流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以“双奥之城”身份向世界彰显城市新形象,“两区”建设纵深推进,文化产品与服务海外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等品牌活动促进国际合作交流,创新中华文化的国际表达,“一带一路”交流合作深化文明互鉴。

与此同时,第十一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北京市文化消费研究课题组于会上同步发布《2023年北京文化消费报告》。对于2023年北京文化消费前三季度整体情况,报告指出:一是消费规模不断扩大,文化消费拉动作用凸显  。北京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2619元,高出同期全国平均水平(2084元)25.7个百分点。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同比增长15.9%,高于同期人均消费支出增速(8.7%),文化消费对消费市场的拉动作用凸显;二是消费能级稳步提升,交易中心地位愈发稳固  。电影、演出、图书、艺术品拍卖和文化旅游五大领域累计达到321.25亿元,同比增长54.4%,其中,演出市场呈现井喷式增长,同比上升280.9%;艺术品拍卖领域消费规模最大,达到238.99亿元,为北京建设重要艺术品交易中心夯实基础。三是数字消费蓬勃发展,创新驱动活力持续迸发。  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营业收入同比增长近两成,文化新业态总收入占比接近七成。根据消费者调研数据,数字文化消费参与度达90%以上,沉浸式体验、线上消费热情持续升温。四是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参与度满意度再创新高。  依托第十一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精心举办“拾城记”胡同生活节、京彩文化消费嘉年华等各类活动36.87万场次,带动消费金额约151.8亿元,惠民让利约12.6亿元。五是文化赋能城市发展,首都文化名片熠熠生辉。  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推出了《五星出东方》《正红旗下》等一批精品力作,助力打造“大戏看北京”“演艺之都”等城市文化名片。同时,以文化消费赋能乡村振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释放火热消费活力。

凝聚智慧力量 共话未来发展新篇

面对新时期发展的新挑战、新机遇,为满足高水平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内在需要,助力文化新业态快速发展,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融入首都发展新格局,2023北京文化消费论坛汲取各界智慧力量,特邀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北京观恒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祁述裕与嘉德艺术中心副总经理夏璐,分别以《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需创新理念和思维》、《立足品牌内核,探索文化消费新趋势,构建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服务体系》为题作主旨演讲,探讨在大众消费需求与精神追求不断升级的当下,优质文化内容供应的前沿实践,对于如何从文化产业创新、文化消费升级方面助推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给出了丰富的指导与建议。

为探索建立与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相适应的治理方式,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北京观恒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祁述裕指出,提升文化治理应变能力需要做到“五个思维”。一是数据思维,要重视通过数据调节文化市场活动,引导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利用大数据强化判例借鉴,建设网络文化内容产品监管大数据库,做到既有法可依,又“有例可循”;切实解决信息数据壁垒问题。二是敏捷思维,要及时应对变化,快速做出决策,为创新主体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提供适宜的环境。如欧盟《数字服务法案》提出的“不对称措施”理念,明确不同文化业态、不同企业类型的风险特征和风险程度,分别确定治理内容、方式和频次,体现区别对待、分类施策的治理导向。三是要开放思维,遵循国际规则,尊重国际惯例,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对标国际中心城市吸引国际新型数字文化娱乐项目,把北京作为首站首发地;吸引国际级数字集成艺术团队、顶尖艺术机构落户,打造国际级时尚数字文化娱乐节庆活动品牌。四是跨界思维,数字经济时代,迫切需要加强部门统筹。善于发现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相互借力。五是包容思维,联合国全球数字经济未来发展报告《数字相互依存的时代》,提出了“全球应为数字经济提供包容性成长的政策环境”的倡议。文化和旅游部等五部门出台的《关于加强剧本娱乐经营场所管理的通知》,通过设置政策过渡期,引导企业自查自纠实现合规经营,为度过疫情难关创造条件。

据嘉德艺术中心副总经理夏璐介绍,嘉德艺术中心作为全球首家“一站式”文化艺术平台,2017年10月正式启幕,成为北京市文化地标之一,30年发展历程,深度见证并参与潞中国文化艺术市场发展,整合展览、拍卖、教育、出版、艺术品仓储等艺术产业的各个链条,连接博物馆、企业机构、收藏家、艺术家、艺术爱好者等多维社会层面,构建出独特的艺术生态系统。嘉德艺术中心始终关注新消费时代及消费者需求变化,立足品牌内核,探索文化消费新趋势。以学术严谨为第一要务,提供有学术支撑的、高品质文化内容,国际、国内并重,出版物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做到看得懂,立足学术,结合受众画像,多维度转化专业内容,做好学术内容与广大观众的“翻译官”;满足买得到,依托嘉德艺术周(GFAA)、嘉德国际艺术图书展及艺术衍生品,打造立体化消费平台;力求能跨界,加强艺术文化行业与其他业态的链接,实现多行业交互赋能。此外,还以嘉德艺术中心官方矩阵为中心,打造辐射全网的传播和消费体系,实现营商一体化,链接新消费人群。

圆桌对话作为此次论坛的重要环节,围绕“文化消费业态的创新发展”的对话主题,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担任主持,爱奇艺高级副总裁张航、大麦当然有戏主理人李婧、恒信东方创新模式部总经理李绍杰、北京零点有数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城市发展与人居生活事业部副总经理乔玲玲等业界大咖各抒己见,结合自身行业特点及发展趋势,针对文化领域重点关注的现象,在观点碰撞中畅所欲言,为创新与高质量发展语境下的文化产业提供了更多思路和方向。

繁茂品牌生态 领航首都文化浪潮

为扩大北京文化消费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促进建立多元化文化消费格局,提升首都文化消费生活品质,2023北京文化消费品牌榜在会上正式发布。本届品牌榜围绕年度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领域发展趋势,着重从创新品牌培育、标杆品牌引领、核心品牌贡献等方面,遴选北京市文化消费领域年度文化活动、产品,共推出年度文化消费影响力金榜、年度文化消费发展力金榜、年度文化消费示范力金榜、年度文化消费贡献力金榜、年度文化消费创新力金榜五项常规榜单以及年度文化消费特别榜。

2023北京文化消费品牌榜评选工作自7月启动征集以来,在文化企业积极参与、全市各区各单位和行业机构层层优选推荐下,共计征集到323个优质项目。历经客观数据测算、专家评审、公众投票、路演推介、综合评审等环节,最终共评选出遇见博物馆遇见系列展览、「西单大悦城」青年潮流文化中心、北京菜百黄金珠宝博物馆非遗体验基地、「北京朝阳合生汇」潮流文化商业综合体、「BOM嘻番里」元宇宙主题商业、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2023“我与地坛”北京书市、开心麻花经典剧目演出、第十三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等55个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文化消费品牌,涵盖了文化艺术、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产品等多个领域,充分展示了北京文化消费的品质与特色,塑造形成了引领文化消费的“风向标”,为首都文化消费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值得一提的,北京文化消费品牌榜作为本市促进文化消费的创新举措,伴随文化消费季的持续实施,不断深入并形成了累积效应。八年期间,共征集汇聚1966个极具市场影响力的文化消费产品和服务资源,评选发布429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消费品牌。本届文化消费季以历届上榜品牌为基础,完善形成北京文化消费品牌池,倡议成立“北京文化消费创新促进产业联盟”,推动“政、产、学、研、媒、创”各方力量汇聚,围绕北京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新成果、新理念、新实践,搭建行业长效联动赋能平台,依托联盟举办“2023年度文化消费品牌交流对接会”,切实推动榜单成果应用转化。

会上,保利影业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开心麻花演艺经纪公司、北京当当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首创郎园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北京中创文旅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新媒体(集团)有限公司、道境都市(北京)体育发展有限公司、北京顺旅三高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合生商业集团、中国银联北京分公司、北京观恒文化发展研究院、北京广播电视台生活频道中心作为机构代表共同签约成立“北京文化消费创新促进产业联盟”。此外,现场还特别设置品牌展销区,集中展示了2016至2023年八届品牌榜上榜品牌及品牌产品,按照艺术、图书、文创、娱游、酷玩、演艺等领域分门别类,多元呈现了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交相辉映的时代画卷。

未来,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落实“扩大内需”和“消费提振”相关要求,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培育壮大文化新业态、新场景、新模式,在更高水平供需动态平衡中助力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顾天娇)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