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供给丰富 力促融资渠道畅通

信贷融资更加多元便利,科创板建设、北交所改革持续推进,科创票据、债券规模日益壮大,创投、科技保险、融资担保覆盖面不断扩大……近年来,科技金融生态体系加快培育。

科技金融供给丰富 力促融资渠道畅通

来源:中国证券报    2023-11-27 07:32
来源: 中国证券报
2023-11-27 07:3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信贷融资更加多元便利,科创板建设、北交所改革持续推进,科创票据、债券规模日益壮大,创投、科技保险、融资担保覆盖面不断扩大……近年来,科技金融生态体系加快培育。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其中,科技金融作为五篇大文章之首被赋予重要使命。专家建议,应不断强化产品服务供给,让融资渠道更加畅通,将更多优质金融资源对接高质量科创项目,更大程度发挥科技金融效能。

  多层次产品服务体系形成

在政策推动下,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结合、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正在加速构建。目前,科技金融已囊括银行信贷、保险和融资担保、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等多层次体系,成为推动新科技、新赛道发展的“加速器”。

“科创企业因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其风险状况有很大差异,需要不同金融模式支持:在初创期,更多依赖风险投资;随着技术和商业模式成熟,可以通过资本市场融资;产品实现量产后,银行可以提供流动资金支持。”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说。

科创板、北交所等资本市场增量改革、存量改革同步推进,向更多科创企业敞开怀抱的同时,也为已上市企业创新发展增加动能、后劲。包括主板、科创板、创业板、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在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不断完善,债券市场不断发力,截至上半年末,科技型企业发行科创票据、科技创新公司债券余额均超2200亿元。

银行信贷方面,央行数据显示,截至上半年末,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2.5万亿元,同比增长41.5%,连续三年保持30%以上增速;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2.36万亿元,同比增长25.1%,连续三年保持25%以上增速;全国“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2.72万亿元,同比增长20.4%,连续三年保持20%以上增速。“科创e贷”“人才贷”“小巨人信用贷”“前沿科技贷”“科研基础设施优惠贷”“企业创新积分贷”……服务科技型企业的信贷产品日益丰富。

  推动良性循环

业内人士预计,从中长期维度看,金融服务实体的落脚点将集中在科技创新方面,包括进一步畅通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提高科技型企业信贷融资便利性安全性,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科创企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和前沿阵地,科技金融作为支持科创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能够为科创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大力保障,在落实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战略、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方面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副秘书长杨农表示。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认为,科技金融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通过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可以促进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科技金融体系的加速完善,在助力科技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提升空间,直接融资不足等问题值得关注。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教授黄卓表示,直接融资市场门槛和成本双高,导致科技型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不畅,直接融资比重不高;间接融资方面,银行着力点多集中在信贷流程优化、放款效率提高等方面,科技型企业信贷风险问题并未得到实质性解决。此外,科技保险保障范围已基本覆盖科技创新全流程,但其服务能力仍需加强。

  金融机构提质增效

对于直接融资渠道,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根据科技创新型企业经营周期中现金流的特性,相较于债权投资,股权投资更契合这类企业的融资需求。未来若能进一步落实面向创业投资基金的差异化监管政策,将能够更好地推动提升科技创新型企业股权融资规模。

监管人士透露,未来会进一步推动扩大科技型企业发债规模,研究推进高收益债券市场建设,丰富科创类债券产品、优化科创型企业发债融资环境。

间接融资方面,银行如何精准发力、更好地服务科技创新,还有进一步优化空间。首要解决的是银行如何“面向未来”,更精准地发现并评估科创企业,从“看砖头”转向“看专利”。同时,科技金融专属服务体系需要进一步跟进,延长并强化科技金融服务链条,与市场各方协力共建科技金融服务生态。

对于未来银行如何更好支持科技创新,温彬建议,继续探索投贷联动的支持模式,通过供应链模式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上下游的融资支持;另外,设立并适时推出专精特新企业债券,商业银行可在债券发行、承销、投资等方面发挥支持科创企业作用。

专家还建议,丰富科技保险品种,给予一定程度的保费补贴,增强科技型企业投保意愿,护航科技企业生命全周期。除了经济补偿、增信功能外,保险的资金融通作用需进一步发挥,加大险资支持科技创新力度。

(薛瑾)

【责任编辑:刁云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