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藏羚羊生态监测,守护美丽三江源

来源:东方网    2023-12-01 17:00
来源: 东方网
2023-12-01 17:0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三江源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被誉为“中华水塔”,有着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在这里,你可以看到雪豹在山崖上凝视远方,成群的藏羚羊在旷野上奔跑,还可以看到藏野驴、野牦牛、白唇鹿、黑颈鹤……多达84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生活在这片土地,这里是中国生物多样性分布区以及生物物种形成、演化的重要区域。在这里,也不断见证了数字技术如何得到创新应用,用科技守护三江源,让科技与自然共生。

守护三江源 ,从 摸清“家底” 开始

为保护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高原生物种质资源库,三江源国家公园成立。守护三江源的第一步便是要摸清“家底”,掌握野生动物的实时动态。然而三江源国家公园总面积达19.07万平方公里,在面积如此大且地貌复杂的三江源地区实施人为的生态环境监测面临反应慢、成本高、覆盖面窄等挑战,引入更先进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成为迫切之需。

为此,三江源国家公园逐步引入大数据、光网络等先进技术手段,结合重点区域、重点物种及重要生态系统监测需求,逐步开展藏羚羊等保护动物、冰川雪山等自然生态的监测试点,探索加强无人区监测的技术方案,建成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大数据中心和覆盖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监测体系。

以藏羚羊的迁徙保护为例,每年5月至8月,藏羚羊群将途经五道梁穿越青藏公路沿线,去往可可西里腹地卓乃湖产羔。“在五道梁保护站,我们通过生态监测系统,可对辖区内80余公里的青藏公路进行全面监测,精准预判藏羚羊的行进路线,提前到其途经的路口进行交通管制,为藏羚羊的顺利迁徙保驾护航。”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可可西里管理处五道梁保护站副站长尕玛英培表示。同时在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可可西里管理处卓乃湖保护站副站长才索加看来,生态监测系统的建立使得巡护人员不用担心产羔季开车去巡查时惊扰到羊群,在保护站就能看见藏羚羊的实时分布和产羔情况。

网络 科技助力 生态监测

截止目前,通过数据共享,三江源地区布设的包括高清视频在内的各类生态监测地面站点已增加到1000余个,相关生态监测治理信息超270项,实现对典型区域的生态类型、自然景观及野生动物的“远距离、大范围、全方位”实时监测。

为满足三江源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各项大数据采集、回传和分析处理要求,由青海移动携手华为建设的大带宽、低时延的全光运力网络,联接分散多地的生态监测点位,把全天候实时监测的数据,快速无损地传输到西宁算力中心,以助力当地实现生态数据汇聚、分析,并进一步对区域内藏羚羊、雪豹、藏狐等珍稀物种进行数量统计和相关行为分析。

三江源生态保护 ,成绩斐然

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大数据中心监测效果有目共睹:建立了资源本底数据平台,发布自然资源本底白皮书,完成《三江源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本底调查工作报告》,首次形成三江源国家公园陆生脊椎动物物种名录;精细绘制藏羚羊、野牦牛、岩羊、雪豹、藏狐、藏野驴、黑颈鹤等保护物种分布图,为科学保护野生动物提供最基础数据。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三江源的生态保护效果也已经初显,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多,藏羚羊由20世纪80年代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探测到雪豹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24种,生态功能得以巩固,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6%以上,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实现“双缩减”,草地覆盖率、产草量分别比十年前提高11%、30%以上。

面向未来,创新科技将持续助力守护“中华水塔”,助力三江源地区的生态治理水平向更高层次迈进,让“中华水塔”更加坚固丰沛,共建美化生态家园。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