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东参建又一超级工程--深中通道主线贯通

来源:东方网    2023-12-04 14:56
来源: 东方网
2023-12-04 14:5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11月28日,远东参建粤港澳大湾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深中通道主线贯通,迎来历史性进展。该项目全长24公里,联通深圳、中山、广州三地,是目前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

深中通道主线贯通   远东参建

深中通道是连接深圳至中山的跨海通道,是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跨海集群工程。项目采用东隧西桥方案,路线起于深圳机场互通,与广深沿江高速二期相接,向西跨越珠江口,在中山马鞍岛登陆,与在建中开高速对接,并通过连接线实现在深圳、中山及广州登陆。建设过程中,项目创下世界首例特长双向八车道海底沉管隧道等多项“世界之最”。

远东为该项目的建设贯通提供高质量、安全、可靠运行的低烟无卤、阻燃防火电缆、铝合金电缆等低压电力电缆及控制电缆,产品应用于深中通道西桥-中岛-东隧全线。远东依靠强大的研发实力和技术水平,坚持“零缺陷、零投诉、零返工”的质量标准,为深中通道保驾护航。

西桥 中岛 东隧

湾区之上架“天路”   “最大跨径”

伶仃洋大桥跨径组合为(580+1666+580)米,三跨全漂浮体系悬索桥为目前世界最大跨径海中钢箱梁悬索桥。

珠江口岸造“鲲鹏”“最巨大”

深中通道西人工岛长625米,最宽处456米,岛体面积13.7万平方米,相当于19个国际标准足球场大小,是当今世界上钢圆筒围壁形成的最大人工岛,承载着深中通道桥隧转换的重要功能,是全线的先行工程、关键枢纽工程,被誉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海中鲲鹏”。

伶仃海底铸“潜龙”“最长最宽”

深中通道海底沉管隧道全长约5035米,由32节沉管和1个最终接头组成,是目前世界上最长、最宽、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钢壳混凝土海底沉管隧道。

作为连通珠江口东西两岸城市群的交通大动脉,深中通道将与已建成的港珠澳大桥、南沙大桥、虎门大桥等,共同组成大湾区跨海跨江通道群。计划2024年6月具备通车条件,届时从中山到深圳,将从目前约两个小时缩短至30分钟以内。

深中通道“中枢神经”   远东电缆保驾护航 

为了保证隧道行车的安全,深中通道研发了智慧交通管控系统。通过安装在隧道内的各种传感器,能够主动、快速发现事故,如果发生火灾,可以在控制室远程一键开启,隧道顶部的高压水雾、泡沫灭火系统为人员逃生争取更多的时间。

传递这些信息的“神经网络”就设在隧道的中管廊内。中管廊分为上中下三层,最下面一层是全线电缆、光缆,给排水、消防管道的铺设位置,可以说是深中通道安全运营的“中枢神经”,中间一层是横向联络道,最上面一层是排烟通道,在发生交通事故、火灾的情况下人员可以通过横向联络道逃向对面的车道。

远东电缆为该项目提供的电缆产品不仅具有无卤、低烟、阻燃、长寿命基本特性。同时:

导体材料上,采用优质无氧铜,铜含量99.95%及以上的铜材做导电线芯,导电能力优良;耐火型电缆设置了耐火云母带层,耐火性能完全符合最新国标GB/T19666-2019规定,能保证在意外起火时继续通电运行一定时间,为报警、救护等提供便利。

绝缘材料上,绝缘性能优异、耐热性能好的硅烷交联聚乙烯绝缘料(XLPE),具有优异的电气安全性能;电缆外护套选用性能优异的低烟无卤聚烯烃料,成品电缆在燃烧时绝缘和护套材料释出的气体量符合GB/T17650.2的规定,即pH值≥4.3;电导率≤10μs/mm。透光率符合GB/T17651规定的烟密度试验要求。

阻燃性能上,阻燃性能达到国际电工委员会(IEC)规定的阻燃要求,可以有效避免在意外起火时火焰沿着电缆蔓延而进一步扩大火势。B1级电缆燃烧性能满足GB 31247-2014《电缆及光缆燃烧性能分级》规定。

远东极致服务助力大国重器

用致的产品和服务

赢得市场

持续获得用户信赖

就是对客户的负责和尊重

而这正是

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远东控股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党委书记蒋锡培

该项目负责人姜骏表示:“路虽远,行则必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能够参与重大工程的建设感到非常自豪与骄傲,电缆产业监事兼首席客户官、远东国匠、工程师李林,远东股份高级合伙人、客户官肖征率队6下广东助力项目竣工,从项目中标到产品交付全程提供极致服务,远东值得!”

远东电缆频繁亮相中国尊、北京冬奥会、港珠澳大桥、上海环球金融中心、深中通道等各大国际赛事和国家重大项目,正向着“成为全球电缆制造业的引领者”目标不断迈进。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