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甘携手共奋进 凝心聚力再出发——龙泉驿区四向发力确保对口帮扶工作走深走实

来源:东方网    2023-12-12 13:08
来源: 东方网
2023-12-12 13:0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23年是龙甘携手走过的24周年。近年来,成都市龙泉驿区坚持把对口帮扶甘孜县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坚持扶贫、扶智、扶志相结合,以机制建设为核心、以民生事业为重点、以产业发展为抓手、以智力支援为支撑、以全域结对为保障,先后派出7批次党政干部和教师医生专业技术人员606人,投入和协调各类资金10.35亿元全力助推甘孜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扎实推动全省39个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十条措施落地落实。

2020年2月14日,甘孜县顺利通过省、州脱贫攻坚专项检查验收,退出贫困县序列。2019年,龙泉驿区对口支援工作队被四川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评为“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强堡垒,党建引领开新路

龙泉驿区坚持以对口支援机制建设为引领,先后建立和完善了领导会商制度、经费保障制度、项目管理制度、党建结对共建制度等系列制度,形成了对口支援脱贫攻坚的长效机制。

构建会商协调机制。成立了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区委、区政府相关领导为副组长的对口帮扶工作领导小组,深化两地领导互访、部门互动、联席会议等机制。坚持每年两地召开一次对口支援联席会议,协调解决对口支援的重大项目实施等问题。近年来,两地党政主要领导累计研究部署对口支援工作63次,累计对接推进项目建设130余次。

坚持规划引领发展。针对重点领域,两地规划部门紧密合作,组织中建西南设计院等专家团队,扎实开展脱贫奔小康后新一轮摸底调研,编制完善甘孜州副中心发展规划、甘孜县城设计及概念规划,科学制定实施了新一轮对口支援五年规划,进一步优化全县发展顶层设计,全力助推甘孜县“康北中心、甘孜州副中心、川青藏三省结合部商贸物流和游客集散中心”建设。

深化党建工作机制。龙泉驿区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对口支援的重要抓手,按照“组织联建、活动联抓、队伍共育”的理念,建立了“三联三帮”党建工作机制,利用联席会议、选派党建指导员等形式,开展结对共建,协同抓好基层党建,协助结对贫困村开展党建“五项创新”,把全域结对、党员驻村帮扶和志愿服务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将党旗插在了脱贫攻坚第一线。

聚力量,人才帮扶固成效

龙泉驿区坚持“送进去”与“请出来”相结合,实施干部人才“双向选派”,采取教师支教、医生支医,党政机关干部、专业技术人员挂职和驻点帮扶等多种形式,大力实施人才援助。

择优选派帮扶人才。近年来,累计选派规划建设、农林环保、文化旅游等领域165名干部人才和441名优秀青年骨干医教人才赴甘轮换交接,积极组织教育“讲师团”、医卫“专家组”入甘“传帮带”。近年来,先后94人被省委、市(州)委评为对口支援工作先进个人。

大力培育本土人才。坚持“菜单式”“填空式”培养理念,采取党政干部人才“传、帮、带”“师徒制”、医卫教育集中培训等方式,培训甘孜县干部和专技人才1.3万余人次;接收1200余名甘孜县干部和专技人才到龙泉驿区挂职锻炼、短期培训,通过他们把先进的发展理念带回甘孜县,在雪域高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甘孜县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

大力开展智力援助。龙泉驿区坚持扶贫、扶智、扶志同步开展,充分依托党校、农牧民夜校、村民工作会、农牧民坝坝会等阵地,采取驻村干部驻点指导帮扶、邀请专家开展理论讲座、实施现场教学、进行实践操作培训等多种形式,组织开展种植养殖、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等技能培训150余次,培训农牧民9500余人次,基本实现“每户贫困户至少掌握一门实用技能”;通过开办“农民夜校”,培训甘孜县农牧民2.3万余人次,激发了贫困户主动脱贫的内在动力。

拓渠道,产业带动结硕果

针对甘孜县资源种类多、条件好、潜力大的实际,龙泉驿区统筹整合各类资源,大力扶持农商文旅业发展,积极引进并帮助培育龙头企业,推动产业提档升级。

助推特色农牧业提质增效。立足甘孜县“康北粮仓”资源禀赋,龙泉驿区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牧民”模式,积极引进和培育适合康北地区生长的大棚蔬菜、中药材、藏香猪等种植、养殖业,推进农牧业向产业化发展转型升级。近年来,投入资金2800余万元,帮助建成青稞和高原马铃薯基地5万亩、集体牧场和养殖基地90余个,协助设立龙甘乡村振兴产业园和农投公司,助推康巴拉公司建成全州最大的“康北生态牦牛产业园区”,“水淘糌粑”产品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制作工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助推文旅服务业提档升级。龙泉驿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打造国内一流沉浸式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G317高原丝路文化旅游新地标,建设川青藏三省结合部区域性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抢抓格萨尔机场通航机遇,大力实施“文旅再塑甘孜”重大工程,协助建成4A级景区两个,推动甘孜县旅游业全域化发展。深挖县内红色文化资源,帮助培育朱德与五世格达活佛纪念馆、十八军窑洞、龙甘红色党校等多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投入9400万元,助力打造重要旅游IP项目——格萨尔王城,128个贫困村集体以抱团取暖方式实现经济组织年均房租增收1100万元,格萨尔王城步行街获评全省高品质示范步行街。预计2023年全年接待游客146.52余万人次,同比增长51.12%;实现旅游收入16亿元,同比增长50.06%。

助推商贸物流业提升发展。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理念,引进内地商贸龙头企业,改造提升当地商贸专业市场,推动甘孜县农牧产品“走出去”。促成四川荣焉商贸公司投资5300万元,建成“康北果蔬批发交易中心”,入驻商家50余家;投资200万元,建成甘孜县生态农副产品龙泉驿区展销中心,年营业额达1100余万元,销售农牧产品160多万斤;支持甘孜县龙头农牧企业参加“四川农特产品杭州行”等产销对接活动,累计销售农牧产品936万元;成功举办两届“龙泉甘孜农牧产品年货节”,销售农牧产品50余万公斤,促进甘孜县贫困户户均增收320余元。

惠民生,健康发展暖人心

聚焦甘孜县群众最关注的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问题,推动民生帮扶由注重硬件投入向软硬提升并重发力。

支教援甘喜结缘,开启教育新征程。近年来,累计投入教育专项资金8000余万元,援建甘孜县二完小、双语幼儿园、大德中心校、教师周转房等,提供学位3000余个、新建教师宿舍4000余平方米;优选10名教师在甘孜县民族中学组建“龙甘高中班”,探索开展全托管培养,2023年全县高考本科上线73人,上线率为45.34%,6位学生被双一流大学录取,创历史最好成绩;实施二完小托管、“金凤凰”异地代培工程等项目,资助学生1.27万人次,接收异地免费就读生328人;推进校校结对共建,两地56所学校结成帮扶对子,甘孜县教育均衡发展成效明显。

医卫援甘显仁心,促进卫生事业发展。近年来,累计投入经费2300余万元,实施对口支援医卫项目47项,完成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库、康北医疗中心血液透析室等建设;落实结对资金308万元,有效落实“组团式”帮扶,不断提升医疗卫生机构“造血”能力;组织龙泉驿区医卫专家赴甘孜县开展巡回医疗服务,惠及群众3800余人;补助甘孜县孕产妇6200余名,住院分娩率提升至97.01%,孕产妇死亡率降低至零,婴幼儿死亡率由27‰降低到0.20‰;包虫病患病率降至0.86%,连续3年检出率为零;投用医学影像、心电诊断(会诊)中心及远程医疗信息平台,助推甘孜县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精准帮扶好就业,助力群众增收。龙泉驿区积极帮助甘孜县实施就业援助战略,积极优化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共同运营甘孜县就业创业服务中心,建立劳务输出精准对接和技能培训机制,通过产业引领、岗位对接、技能培训、智力支援等方式,帮助甘孜县广大农牧民拓宽就业渠道,在精准就业帮扶中推动了“输血式”援助向“造血式”援助转变,让贫困户真正走向脱贫致富之路。近年来,投入资金140余万元,开展就业创业培训6批次,培训1300余人。组织60余家在蓉企业赴甘孜县举行专场招聘会7场,提供岗位3500余个,帮助2300余人达成就业意向,县内龙泉驿区援建基础设施项目吸纳当地劳动力就业2800余人,助推甘孜县在精准脱贫和就业帮扶方面取得实际成效。(供稿单位:龙泉驿区委统战部)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