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经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上线审查通过,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作业协调部牵头研究开发的“生产调度和应急指挥系统”上线启用。作为中国海油集团公司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顶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系统是国内首个海上油气田生产作业支持和应急指挥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平台,率先在中国海油“五海”范围内实现了生产调度和应急指挥的可视化、智能化、一体化。该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赋能资源配置、资源运行、应急管理、协同运营,为生产作业支持提供智能辅助决策,实现了渤海油田应急管理信息化从零到一的突破。该系统上线标志着中国海油渤海片区数字化转型迈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
(建设背景)
2020年,数据成为与土地、资本、技术、劳动力并列的第五生产要素。中国海油制定了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规划,天津分公司应对挑战,推动实施面向智能管理的系列变革,促进部门间的协作和信息流通,推进管理流程化、标准化、在线化、平台化。作业协调部副经理、项目负责人刘阳经理指出:要从生产作业支持、应急资源管理、信息分析处理、视频监控、搜救决策等业务现状出发,以解决“难题”和“痛点”为抓手,以突出系统“实用性”、基层减负为原则保障系统落地实施。
一、支撑作用凸显,应用范围广泛
本系统的投入使用,在作为支撑渤海油田生产调度、应急指挥业务的重要信息化工具的同时,也是中国海油应急指挥中心功能的向下延伸,是未来渤海油田生产指挥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关键数据来源。做为集团公司先行先建的试点,最终实现高效助力推动中海油范围内油田生产作业支持向跨层级、跨专业、跨地域的协同化运营迈进。
上线后,系统应用范围将覆盖环渤海三省一市“三湾、三基地、三码头”生产作业支持圈,并同时面向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各部门、项目组及所属单位,海工、油服、海能发等多家兄弟单位,以及海油系统外的船公司、供应商、预报机构、应急基地等多个用户群体。
二、构造一体两翼,实现平战结合
生产调度和应急指挥系统分为生产调度和应急指挥两个主模块,通过日常调度与应急指挥的“两翼”有机结合,达到“平战结合”的目的。
生产调度模块可实现对船舶、直升机、码头、油料、车辆等后勤资源进行日常调度工作,保障海上生产有序开展。该模块采用智能化手段,有效利用GIS、AI算法模型、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和工具,实现自动识别装载率、可视化预警、智能配船、异常行为指标监测、实时动态跟踪等功能的应用,提升了资源的调度使用效益。同时,为保障关键业务流程的连贯性,系统实现了移动全覆盖和节点全流程跟踪,大大缩短审批实效,从根本上达成了资源共享和降本增效的目标。
应急指挥模块针对渤海地区典型风险情景和自然灾害类型,通过动态画面、数据、图表、视频等方式展示船舶、人员、视频、气象等各类资源,建立对应急信息分布、存储、调运实时动态掌控,同时深化整合开发溢油漂移模拟、气象预警、综合辅助决策等智能化处置模块,构建覆盖多层级的应急管理体系,实现全面化、立体化、可视化的应急管理,提高针对性应急响应效率和协同能力,满足“战时”应急指挥需求。
系统保持7*24小时不间断运行,建立了80多个标准化流程,提升了300多个业务环节的流转效率。当前用户数1800余个,日平均活跃用户数400余个,日访问量更是达到了2万余人次,系统的实用性、易用性和可靠性得到充分验证。
三、促进精细化管理,实时智能化响应
生产调度与应急指挥系统优化了数据资源,提升运行可靠性的同时降低成本,实现数据联通,高效传递,为生产作业支持和应急决策提供智能化平台和数据支持。
在统一规划部署、数据价值挖掘、用户体验提升、节能减排增效上,该系统通过数据资源积累及数据模型演算,可年积累近2000万条数据,进一步为渤海油田生产管理提供数据依据。通过大数据积累,建立新模型、开发新算法,为实现精细化管理、协同化运营、一体化管控提供支撑;极大提升生产调度与应急指挥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真正做到实时洞察风险、及时预警、支撑安全运营。
(总结与未来期望)
生产调度与应急指挥系统的全面上线投用,实现了车辆、船舶、直升机、油料、码头等的共享和统筹,让海上作业平台和各供应商、船公司等形成资源无缝对接。通过物联网深化使用,数据标准化和北斗定位等技术应用,逐步凸显价值聚合效应,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转变传统生产模式,增强竞争力的同时以更绿色可持续的理念发展。在应急管理方面,通过应急指挥移动化和海上油田6大应急场景的构建,系统数据集成有效缩短应急响应时间、提升应急指挥效率,实现海上油田“大应急”联动响应及精准应急指挥,节约应急处置费用、减少停产减产损失、降低事故影响损失,降低资源使用的减少,节约成本。
下一步,有限天津分公司作业协调部将坚定不移推进油田生产作业支持向数字化转型,以数字化手段加强保障海上油田生产作业和应急管理工作,促进油田生产运营朝着绿色低碳,安全预警、效率预警,智能辅助等方向发展,达到更高效率的资源配置和区域协同。(田永刚、李雪晖、斯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