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易茗:在“跨界”中自由漫步,用时代笔墨传播中国美学

来源:东方网    2023-12-26 14:53
来源: 东方网
2023-12-26 14:5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身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形象总设计师,艺术家易茗在中国古典美学以及当代审美潮流中自由穿梭,以审慎的目光去看待中国美学变迁的同时,用如椽大笔进行传神勾勒。

跨界与融合   探索艺术的边界

以卓越的书画天赋在电影美学领域一举成名,通过两次奥运形象总设计,声动全球艺术界,随后又担任G20杭州峰会、2018年平昌冬奥会“北京八分钟”造型总设计,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艺术里程碑,艺术家易茗与我们日常所熟悉的“专才”截然不同,他擅长“跨界”,可以任性的在各大艺术领域自由跳跃,并总能在“浓妆淡抹总相宜”将中国美学的博大与厚重精准展现与传播。

在专访中,艺术家易茗则对所谓的“跨界”不以为意,他认为这是很“自然的事儿”并表示,这是一种艺术通感,我在奥运会做设计师,别人就认为我是做体育的,我在电影做艺术指导,别人就认为我是电影界,其实,这些(艺术)并没有区别。

事实上,正是这种身兼多门(包括但不限于绘画、书法、电影、篆刻)的“杂家”身份让易茗总能跳出单一领域的束缚,对各大艺术生态链接的了解更为深刻,进而能够从宏观角度进行糅合统一。得益于此,易茗的每一份作品在意境上“高屋建瓴”的同时,也能轻松跨越国界和文化的限制,让全球人不仅看得懂,而且为之沉醉。

目前,艺术家易茗的作品不仅仅为国办、各部委、明星名人以及荣宝斋等著名藏家和机构广泛收藏。

满与空  艺术的终点是美与感悟

艺术之美,不在于造型尺寸的大小,不在于辞藻、元素的堆砌,而在于在“满与空”之间,讲述内容与故事,传递出精神与思想。正所谓,意境有大有小,大有大的气象与格局,小有小的精致与细腻。

艺术家易茗表示,他很喜欢中国的山水画,内容很多,留白也很多,内容用来欣赏,留白用来“脑补”,用来感悟,在满与空之间自成格调,满即是空,空即是满,不多出一笔,不少了一划,恰如其分,美得“完整”!

这一点在艺术家易茗的《祥云》、《惑》(北京荣宝斋2023秋季古物艺术品拍卖现当代艺术专场中展示)也得到集中展现。前者通过融合光影艺术的独特构思,让色彩呈现出极致美感,通过空与满、虚与实折射出人生哲思;后者通过错综复杂的色彩走向,给人们传达了空灵、虚幻,满即空,空即满的韵味,神秘又充满希望。

10万小时定律  艺术源于勤耕不辍

寥寥数笔,勾勒出鸟语花香的世外桃源,白山黑水交织之间,繁花惊艳了时光。出色的艺术作品,看似妙手偶得,实则需要付出热爱,需要时间沉淀。艺术家易茗很推崇“10万小时定律”,并用亲身经历佐证“你经常不创作到手抽筋的阶段,上天不会抛给你最好的灵感与作品”。

对着巨幅的白纸,在与空白“交锋”的同时,凝聚了脑汁,累麻了双手,然后忽然之间,眼帘前呈现出一则有关“创意”的启示,然后默默记住,坦然下笔,奋笔疾书,一气呵成,是为艺术创作。

当然,在勤耕不辍的同时,艺术家也需要通过交流与分享,激发创作灵感和帮助,不断的突破自我艺术边界。艺术家易茗就与启功、韩美林、周国平等艺术大师常有交流,并从韩美林先生身上学到了对色彩的运用和控制能力,从启功先生身上学到了“精益求精,艺无止境”的精神理念,从周国平老师学到了思辨思维。

“传播美”  是艺术品发展的主基调

破解美之密码,创造、展示与传播中华大美,在幽静的山水画、灵动的花鸟画、深情的人物画和中国气派的油画中,向全球人见证中国美学的力量,展示中国人看待自然、人文美学的态度,培植中国美学蓬勃发展的土壤。

艺术家易茗对中国艺术发展充满希望,他表示,一方面,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今年工作重点中提出,“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指出要“加快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些为艺术品发展提供了政策导向。另外一方面,中国人现在的审美品味不断提高,人们的文化消费欲望不断增长,这些为艺术品发展提供了巨大市场需求,“可以预见,未来我国包括艺术品市场在内的文化产业会蓬勃发展!”

在传播美的路上,艺术家易茗孜孜不倦,既向传统致敬,又对现代艺术进行创新,并在亚洲艺术界极具影响力,将中国美学传播到海外各地。

当然,不仅仅是通过艺术“传播美”,在艺术家易茗严眼中,“传播美”的路径无处不在,“美”可借助不同的载体抵达相同的目的地!比如,做形象设计,是在传播美;参与阿玛尼国际之类的时尚大秀,是在传播美;在很多知名大学与中小学义务授课,是在传播美;从事绘画与写作方面的创作,同样是在传播美。

这种“大一统”的美学传播理念,是艺术家易茗凭借多年艺术沉淀,精准把控美学张力、深入洞察美学内核的必然结果,看似分散,实则统一且清晰。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