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准格尔旗薛家湾镇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深扎实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指示和精神,坚持人才与产业同向发力,培训与电商同频共振,政策与服务同步促进,构建“3+3”产业人才体系,精准推进产才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人才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人才 + 产业”同向发力,跑出产才融合“加速度”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近年来,薛家湾镇以产业引才、为产业育才,多措并举,通过下大力气把各方精英、企业迎进来,深化人才与产业有机结合,把农业科技人才用起来,为各类人才搭好施展才华的舞台,确保人才引得进、用的好、留得住,呈现出“产业聚人才、人才兴产业”的生动局面。
2020年,薛家湾镇党委、政府从兴安盟引进“绿邦一号”大西瓜在巴润哈岱村温室大棚进行试种,由当时综合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张飞负责,为了让“新品种”尽快与本地土壤环境相适应,张飞日夜琢磨、精心照料,最终成功培育出几十颗百斤重的大西瓜。据了解,这些西瓜每颗瓜秧只留一颗瓜型、品相最好的西瓜,每个西瓜由5根藤蔓通过叶片的光合作用共同提供养分,生长周期为125天,整个生长期内施农家肥、人工除草,结出的西瓜个头大、甜度高、汁水足。另外,大西瓜接受预订,通过果实着色机理和光学原理,顾客可以个性化定制属于自己的“主题大西瓜”,并且对西瓜的”成长“进行全程跟踪,深受市场的青睐。由张飞带领培育种植的大西瓜带动集体经济增收达16万元,此外,大棚种植带动周边30户60位农牧民实现农闲时间“再就业”,年增收5万余元。
“ 培训 + 电商 ”同频共振 , 打造产才融合“新高地”
“看看我们的瓜子,个个颗粒饱满,光泽度还好,今年的收成比往年多了不少,这得感谢工作站里的老师和娃娃们呀,不仅经常到地里帮我们解决难题,还免费教我们新技术、新知识,真是太感谢他们了。”薛家湾镇白大路村党总支书记邬良在笑盈盈地说道。
邬书记口中的“工作站”就是薛家湾镇新建的“乡土人才工作站”。近年来,薛家湾镇创新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培育机制,主动与区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沟通对接,通过召开人才工作座谈会、田间课堂、外请老师讲课等多种形式开展技术培训“普及班”,为当地农牧民传授最新的农业技术与生产理念,积极培育本土人才,力争培养一支“带不走”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田间种得好,更要卖得好。薛家湾镇立足本地特色产业优势,打造百里长川农产品电商平台,解决农产品“卖难”、消费者“买贵”、本地特色农产品知名度不高等问题,通过“短视频+直播”方式,帮农户拓销路、找市场,让传统农业释放出新的发展活力,走出一条电商赋能、村企共建、人才孵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崭新路径。
“政策+服务”同步促进 ,提高产才融合 “软 实力 ”
薛家湾镇不断筑牢乡村产业的人才支撑,严格落实党管人才制度,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镇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专题研究人才相关工作,形成党委书记亲自抓、党委委员具体抓、各党组织协同抓、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通过召开人才座谈会,推动鄂尔多斯生态环境职业学院与伊东扶贫煤矿、伊泰酸刺沟煤矿等10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引进专业技术型人才进入到煤矿工作,着力解决大学生与企业间信息不对称的矛盾,担当服务保障的“店小二”。
着力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选出真正素质高、能力强、有实绩的村级带头人。把素质较好、可以长期稳定在村发展的返乡创业青年、退伍军人、优秀毕业生、乡贤等重点人群纳入村级后备干部人选培养,提升村干部服务群众、助力乡村振兴的能力,目前已培养村级后备干部109人。“现在我们村‘两委’班子的年龄、学历、能力结构提升了很多,抓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思路也更加开阔了,我们对村子的发展充满信心。”薛家湾镇海子塔村党总支书记侯存义这样说。
薛家湾镇坚持党建引领,实施“一村一品”、人才强村战略,充分发挥人才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实现产才融合,推动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田清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