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博山镇44路公交车开进马家沟

来源:东方网    2023-12-29 09:15
来源: 东方网
2023-12-29 09:1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雪后的山间,远山如黛,静静的村庄掩映其间,淄博市博山镇宛如一幅童话般的油画。穿行在山林间的44路公交车,畅通了村民的出行路,让城乡渐行渐近,让静谧的山村动了起来。

38公里,44个站点,每天18个车次……往返于博山客运站与博山镇马家沟村,它是周围3个村子里唯一的公共交通工具,解决了沿途村庄700户2000余名村民出行问题,就医、务工、上学、销售农产品,44路公交车让“家门口乘车”的愿望成为现实,串起一幅38公里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日前,作者跟随44路公交车,体验了这一段幸福路程,感受农村公共交通建设带来的新变化。

“一来一去,这就是山里的烟火气”

早晨6点,晨曦微露,阵阵薄雾在空气中飘散。

马家沟站台上,等候公交车的村民已经有十多人,每人都带着大大小小的编织袋、水桶或竹篮子,里面装着各种农产品。公交车一进站,驾驶员郑健就乐呵呵地与村民们打招呼,聊天之余还不忘帮助一些腿脚不方便的老人拎菜。不一会儿,大包小包的农产品塞满了公交车厢,地瓜、苹果、小米、土豆……各式农产品散发出浓浓的烟火气。

原来,当天正逢博山大集,村民们赶集卖货的心早已按捺不住。

“走啦!走啦!大伙儿坐稳当呐!”清晨6点10分,郑健吆喝了一声。

一路上,轻快的“幸福卡”提示音此起彼伏。从始发站出车后,一路走来,车上乘客越来越多,下山卖货的村民显得非常熟络,一上车就是家长里短,车厢内变得热闹起来。

自从有了这趟公交车,马家沟村71岁的刘守利和几个老伙计可有得忙了。一到大集他们天不亮就背着装满“心血”的白色编织袋,坐44路车进城去卖菜。他说,自己闲不住就爱种点菜,吃不了就坐车去卖掉,挣个零花钱,还能给子女减轻负担。

在车厢一侧,一捆捆绿油油的韭菜、菠菜分外鲜亮。63岁的谢加青笑盈盈地说:“这趟车真是太方便了!一大早我先进城给闺女送菜,下午接完孙子放学回家,再坐着44路回结老峪给老伴做饭,啥事也不耽误!”44路公交车,开启了她的全新老年生活。

“对于村里的老百姓来说,赶集离不开卖和买。”在马家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谢加强看来,公交线路进村,在改变当地群众出行方式的同时,也改变着大家的生活方式。谢加强介绍说,近些年村里的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老年人和未成年人,家里还有一亩或几分地,可以种一些蔬菜粮食,平时除了够自家吃用,还有不少剩余,老人们一般都会拿到集市上去卖,收入几十元至数百元不等,可以贴补家用。

他说,“一来一去,这就是山里的烟火气。”

“村口坐公交,抬脚就进城”

过去村里没有公交车,老百姓想进城,主要靠摩托车或者搭顺风面包车才能进城,现在则不同于以往,出门就能坐上新能源公交车。

翟利本常年在城区建筑工地打零工,他告诉作者,过去到博山城区务工,光来回车费就得十几块钱。如今,出门直接坐上44路就到博山客运站。

44路公交车开通于1983年4月,起初为个体承包运营,2018年6月,由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博山分公司集约化运营,经过不断优化公交线网和站点布局,深受村民们欢迎。这条线路全程38公里,票价按照分段计费,全程票价7元,一个小时的车程,连接山上与山下,让村庄和城市的联系愈发紧密。

公交线路延伸“一小步”,村民出行更便利。“这条线路最大特点就是‘一绕一进’。‘一绕’,是指绕行朱家庄村4公里,解决了大山深处村民出行难的问题;‘一进’,为进双拥站两公里,极大方便了驻地武警官兵出行。”交谈中,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博山分公司负责人国鹏表示,44路公交车只是城乡公交线网优化调整的一个小小缩影,全程30公里的17路进淄井村和芦家台村、全程27公里的68路进水峪和响泉村、全程14公里的49路进乐疃村……整个博山区偏远村庄享受到公交出行便利的群众越来越多。

“孩子们上学方便了,家长们也更放心了。”谢加强说,每周六下午或节假日放假,马家沟村乘坐44路回家的学生人数也不少。为此,博山分公司还特意根据学生放学时间,将44路博山客运站点下午4点10分延后至下午4点20分,方便更多家在山区的淄博一中、博山区实验中学学生乘车。

这条线路既省去了老人们来回奔波的艰辛,也让在外工作的子女多了几分安心。9时30分,车辆驶入下庄南站。68岁的朱玉梅踩着公交车到站的时间,在老伴儿的陪同下,赶着去城区医院做针灸,一周两次,上午跟车去,下午随车回,“村口坐公交,抬脚就进城。风吹不着,雨淋不着,想去哪去哪。”朴实的言语,透露出的是满满的感激。

公交进村带来的便利生活对朱玉梅这一辈人来说,非常满足。

“路畅业兴,日子越过越红火”

腊月临近,不少城里的客户到马家沟村民刘兆国家里采购苹果。

“秋天的果园才叫漂亮,漫山遍野都是红艳艳的苹果。天气好的时候,好多城里的游客坐着公交车来摘苹果。”刘兆国说。

通了公交,带来的不仅是交通的便捷,还有城市和乡村的融合;不只是让村里人走出去,也让更多城里人走进来。马家沟村位于鲁山西南麓,海拔高度在450米以上,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土层深厚,通透性好,结出来的果子口感清脆甘甜、皮薄个大、营养丰富,颇受欢迎。

一条公交线路改变了一个村庄。这是马家沟村村民最真切的感受。

刘兆国今年48岁,种苹果已经有20余年的时间,现在家里还有十几亩苹果园。“路畅业兴,这日子越过越红火。”他说,前些年,想要的物资进不来,农产品出不去。现在路好了,交通方便了,农产品自然不愁销路,好东西也能卖上个好价钱。天气好的时候,每到周末、节假日,自驾游、乘坐公交车采摘的游客也越来越多,光是这一片果园他每年能增加收入好几万元。

进出有好路、产业有出路。44路公交车还途经三水源生态旅游度假区、“杏花村”朱南村等景点,不仅延伸了城郊交通网络,还串联起沿途旅游资源,演绎出美丽乡村共富新图景。

近年来,博山区“四好农村路”连片成网,极大地缩短了往返城乡的时空距离。为了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博山区交通运输局以“建、管、养、运”协调发展为方向,建成了内通外畅、安全高效、支撑有力的农村路网体系。同时,还积极探索城乡公交一体化模式,城市公交线路加速向乡村延伸。截至目前,全区投入新能源车辆200部以上,已基本实现“村村通公交”。

一条公交线路开进了大山,也开进了村民的心坎里。从刘兆国幸福的笑容里,看到别样红的不只是红彤彤的苹果,还有百姓们红火的好日子。(苏利民 董娜)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