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数智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来源: 东方网
2024-01-22 13:2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当前,我国经济恢复虽有波动,但整体趋势回升向好,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新旧动能转换效果明显。2024年,全球经济复苏充满高度不确定性,随着多国通胀居高不下,全球地缘政治冲突加剧,以及逆全球化浪潮延续,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多变。迈入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关键期,仍需牢牢抓住数智化转型催生的新机遇新赛道,锚定全球绿色转型的长远发展趋势,以颠覆性创新技术的突破和应用加快打造新质生产力,释放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从数字化到数智化,塑造产业转型升级新范式

打造新质生产力需要以前沿技术创新为驱动,推动生产要素优化重组、生产关系创新重构,进而实现产业创新升级、开辟新产业新赛道。当前,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拓展,推动各行业由“数字化”迈入“数智化”,成为产业深度转型不可或缺的关键引擎。

数智技术不断嵌入产业链关键环节,全方位革新传统生产流程和业务模式。在制造业领域,数字孪生、人工智能技术全面赋能产品设计、原材料加工、产品装配、产品运输与销售等全过程,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大数据采集、智能分析决策等数据挖掘技术不断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实现精细化生产。在采矿领域,通过智能化系统实现煤矿开拓、采掘、运输、通风、洗选等各环节智能化运行,建设主动感知、智能决策、自动执行的高效生产系统,建立井上井下智能一体化管控平台,增强了经济、安全和环境效益。未来,随着类脑智能、虚拟现实、量子信息、未来网络等前沿技术的不断突破和深度渗透,将进一步推动制造业、服务业、交通业、农业等产业智能化升级,构建数据价值新增长极。

数智技术解构了传统信息扩散整合和交流处理的方式,在社会参与主体间建立新的信息创新与共享生态机制。一方面,在打破传统供需双方之间信息壁垒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物理信息世界的边界,丰富信息的类型和形态,提高信息扩散处理的系统自主性,改变了原有的产业组织模式,不断提高产业各参与主体的运行效率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随着数智政务、数智教育、数智城市的不断发展,科技、产业、区域经济与社会将进一步深度融合、互联互通,人人交互、人机交互等基本信息资源能够更为高效地交流与协作,从而带来更多新的价值创造和组织模式。

锚定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目标,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

全球气候变化日趋严峻,世界气象组织确认2023年为有记录以来最热一年,全球主要经济体在各自制定的碳中和目标基础之上,加速绿色低碳转型步伐。我国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指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重点领域实现深度脱碳,生态环境健康优美。应对气候变化既是挑战也带来了巨大发展机遇,2023年1-6月份,我国光伏电池、风力发电机组、水轮发电机组等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54.5%、48.1%,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1.06万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大关。钢铁、原铝、水泥熟料等单位产品能效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不断推进。

全球经济向绿看齐,然而,现阶段我国产业绿色转型的内生动力还不足,前沿性变革性绿色技术对产业创新升级的引领还不够。以能源领域为例,全球能源消费仍以碳基能源为主,我国在碳基能源的催化基础研究和工业催化反应等技术上仍存差距,尚未构建高效、稳定的催化技术体系;氢能是推动交通、工业、建筑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途径,而我国天然气重整制氢和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仍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储氢、加氢关键装备材料与国外差距明显;电化学储能技术在国际上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但符合未来发展需要的全钒液流电池、大容量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等新兴规模化技术仍处于实验室阶段。面向国内国际绿色转型的巨大需求,亟需提出新概念、发展新方法、创制新材料新工艺,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

数绿融合发展,促进新质生产力跃升

我国工业领域能源消费总量仍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60%以上,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碳排放量占工业近80%。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转变高碳依赖型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加快建设以清洁能源为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融入各领域,为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新思路新路径新模式。

产业绿色化发展也将在源头减碳、过程降碳、末端固碳各环节不断涌现新的技术需求,为数智化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与此同时,智能电网、先进核能、CCUS等变革性技术兼具数智化和绿色化发展的双重特征,亟待加快数智绿色技术耦合发展,激发数绿融合新动能,引领未来产业发展壮大。(陈茜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