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赴!于青春实践中放飞长安一梦

来源:东方网    2024-02-29 11:17
来源: 东方网
2024-02-29 11:1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大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起非遗·不夜长安”实践团,积极响应号召,走进重点科研院所,探访传统文化基地、非遗艺术文化博物馆,投身于时代的伟大浪潮。

矢志践行初心使命,感知科技创新前沿

为探寻材料行业前沿发展、就业形势,实践团先后前往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西部超导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开展实践活动,观摩企业园区,了解求职就业需求,在走访中探索顶尖材料科研院所的实际职能。

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和西部超导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我国重要的稀有金属材料研究基地和行业技术开发中心。团队与研究院举行交流座谈会,就专业分流选择、保研择校、学习时间规划、研究生课题选择及企业招聘条件等诸多问题向负责人和校友请教,同时实地调研超导体制作过程,明晰稀有金属研究的重要价值,深入理解将知识用于实践的实际意义。

匠心 寻迹 文化脉络,谋求非遗传承之路

作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的文化底蕴深厚,实践团共参观走访5大博物馆,领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俗风情。在西安碑林博物馆,团队成员欣赏中国古代碑石的珍贵收藏,同时通过展馆内展示的著名书法家真迹,团队成员们感受到了中国文字演变的历史脉络与书体演变的魅力。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永兴坊作为首个非遗美食文化街区,融合陕西多种特色非遗,将非遗的地方特色与永兴坊的现代传播理念相结合。成员分组体验老潼关肉夹馍、秦镇热面皮等具有古长安特色的非遗美食,亲自学习制作水洋芋糕耙、兴平石磨碾辣子及搓麻花的过程,体验含有对美好生活期许愿望的摔碗酒文化,不仅一站式体验陕西人间烟火气与非遗文化美食特色,也在美食中体味非遗文化蕴含的人文精神与生命力。

雕光镂影,匠心独韵。 实践团走入“汪氏皮影”,参观皮影的制作过程,并亲自上手实操绘制了“西游”系列皮影,与动手实践中感受皮影文化的趣味和艺术性。实践团成员一同观看了皮影戏,并同非遗传承人汪天稳师傅、汪海燕女士面对面座谈,学习皮影的制作。

千年蓝染古法传,深藏细腻在布间。 蓝靛草叶煮成汁,浸染白布出青山,在古法蓝染手工体验馆,实践团队成员用亲身实践感悟蓝染工艺的魅力,在传承人崔静的悉心引导下,每个成员都染出了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作品。

在与非遗传承人的沟通中,她说:“要好好把这门手艺守住,守正很重要,创新也很重要。”“青出于蓝”的染色技艺从远古走来,历经了数代人的心手相传,让人感叹蓝染技艺的奇妙。

观文化昌盛,延传承火炬。 大唐不夜城步行街集中展现盛唐文化风貌,并将美食、建筑、演出、文创、科技融入到整个盛唐文化氛围中。成员观看了“盛唐密盒”主题的非遗文化项目表演,同时也在沿街小店中欣赏带有非遗元素的皮影、彩绘泥塑、竹篾灯笼等文化产品,感受非遗项目在当下的新活力。

回望追忆红色记忆,活化青年家国之梦

拔剑光寒倭寇胆,拨云手指天心月。作为大工青年,实践团队成员牢记历史,不忘初心,走进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重温那段峥嵘岁月,触摸那段红色革命史,共同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体味闪耀在这里的红色精神。

实践团于亲身实践中体会了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高质量底色,见证了非遗文化在不断建设后的成果与意义。未来实践团将继续加强思想引领,积极发挥自身创造性与能动性,从科技创新中进行文明的承递,在非遗文化传承中得到启迪。

大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起非遗·不夜长安”实践团,始终坚守初心使命,踔厉创新,勇毅前行,奋进新征程,让青春在奔涌的时代中绽放光彩。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