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V引领碳减排下数字化转型,重塑企业碳管理,推动行业高效可持续发展

来源:东方网    2024-04-03 13:56
来源: 东方网
2024-04-03 13:5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在低碳化和数字化的浪潮推动下,企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存。随着全球对碳减排要求的提高,企业的碳排放管理成为衡量其市场竞争力和未来发展潜力的关键标准。本文旨在探讨数字化技术如何促进企业碳管理模式的转变,以及这一转型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市场位置的影响。

首先,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极大提高了组织碳排放和产品碳足迹盘查的准确性和实时性。通过数据集成和分析能力,数字化碳计算系统和工具能够追踪生产制造和能源利用中的每一环节碳排放,从而实现碳管理的精确性和科学性。这种技术的使用,不仅优化了生产节能减排策略,还提升了资源使用效率,降低了能源成本,从而加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企业采用数字化进行碳排放管理的动因在于当前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需要满足越来越严格的碳排放法规,同时满足投资者和消费者对可持绊发展的期望。数字化平台的跨部门、跨地区数据集成能力,提供了全链条的透明度,使得碳管理成为企业全面战略的一部分,为减排措施和运营流程优化提供了可靠的决策基础。而随着消费者对可持续性和透明度需求的增加,企业必须在供应链管理上采取行动。数字产品护照(简称DPP)等创新工具的出现,推动了供应链的绿色化和透明化,帮助企业实现供应链全程可追溯,优化资源配置,并提高运营效率。在这个转型过程中,第三方验证机构的作用尤为关键。DNV作为专业的第三方认证机构且有着160年的发展历史,在数字化碳计算系统和工具的认证服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此处,DNV供应链及产品认证数字化转型总监郁杰谈到:“我们的目标是通过提供权威的第三方验证服务,帮助企业确保其碳管理系统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为其低碳声明增添公信力。通过识别和采纳业内最佳实践,我们致力于推动企业在碳管理领域的技术和战略水平不断提升。”DNV的服务不仅证明了企业碳管理系统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也帮助企业在碳管理领域采纳业内最佳实践,体现了DNV在数字化领域的专业性和领导地位。

此外,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需要全面变革,包括业务模式、组织结构、管理流程及企业文化的调整,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这种转型不仅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有助于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在碳排放管理方面,供应链环节的有效管理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传统的供应链管理缺乏对碳排放的精确追踪和有效控制,而DPP和数字化碳管理平台等数字化工具的应用,使企业能够获取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数据,从而精确计算和报告产品碳足迹,优化生产流程和物流策略。

郁杰还指出:“随着监管机构、投资者、媒体和消费者在环境和社会方面的压力不断地增加,企业要在保持盈利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相对挑战的。然而根据我们多年的实践证明,企业管理者通过运用先进的数字化系统来有效监管、检测、认证和分析可持续性措施,并对行业合规性有所了解,那么这一切都可以变得更可落地更高效”。因此,准确的数字化碳计算平台不仅确保了企业环境社会治理(ESG)报告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也对提升企业估值和吸引投资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在企业碳排放管理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全球碳减排要求的提高,如何有效利用数字化技术,不仅关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其在未来市场中保持竞争力的关键。通过不断优化碳管理模式和采用先进的技术,企业可以在这场全球性的转型中占据有利地位。

关于  DNV

DNV是一家独立的认证和风险管理提供商,业务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通过评估和数字化认证解决方案,DNV帮助公司在产品、资产、供应链和生态系统等方面建立信任和透明度。无论是认证产品、验证还是优化和减碳供应链,DNV有效地助力公司管理风险并实现其长期战略目标,进而提高ESG绩效最终产生持久的可持续结果。DNV结合可持续性、供应链和数字化专业知识,致力于创建新的认证模型,实现价值链上的交互和交易透明度。凭借其广泛的技术和行业专业知识,DNV与全球企业合作,弥合消费者、生产者和供应商之间的信任差距。DNV的目的是保障生命、财产和环境,帮助应对客户和当今世界面临的挑战和全球变革,是许多世界上最成功和前瞻性公司的可信声音。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