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对违规减持出重拳 引导塑造A股市场良好投资生态

今年以来,监管部门对违规减持加大监管力度,上市公司股东违规减持被责令购回或者行政处罚的案例不断增多。

监管对违规减持出重拳 引导塑造A股市场良好投资生态

来源:证券日报    2024-04-24 08:15
来源: 证券日报
2024-04-24 08:1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4月22日,宁波证监局发布对宁波GQY视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GQY视讯”)股东、原实控人郭某寅的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以下简称“决定书”)。决定书显示,1月29日,郭某寅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减持了GQY视讯股票,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宁波证监局决定对其采取责令改正的行政监管措施,并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此外,宁波证监局要求郭某寅积极采取措施,消除违规行为影响,切实规范减持上市公司股票行为,杜绝此类行为再次发生。

今年以来,监管部门对违规减持加大监管力度,上市公司股东违规减持被责令购回或者行政处罚的案例不断增多。与此同时,严监管下,年内A股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减持规模大幅下降,已低于同期增持规模。

市场人士认为,近期监管部门对违规减持的查处效率明显提升,威慑力大幅提高。另外,要求违规减持的股东购回股份并补缴差价,既提高了违法成本,也有助于减少股价波动,更好地维护了其他股东权益及上市公司利益,提振市场信心。

年内超10家上市公司股东

承诺购回违规减持股份

《证券日报》记者据公开信息梳理,今年以来,证监会、地方证监局对违规减持开出的罚单超过20张,处罚原因包括超比例减持、窗口期减持、减持未履行信披义务、违反限制性规定减持等。

对于违规减持,监管部门除了采取行政处罚、行政监管措施外,“责令购回”的案例明显增多。例如,4月19日,隆基绿能公告称,高瓴旗下HHLR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HHLR公司”)发布《简式权益变动报告书》,增持隆基绿能股票,并承诺在1个月内购回全部立案标的减持股份。公告发布当天,HHLR公司已完成首次购回,持股比例由4.98%增加至5%。

今年以来,来伊份、万业企业、彤程新材等超10家上市公司发布股东购回违规减持股份公告,并承诺将购回股票产生的收益全部上缴归上市公司所有。

近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新‘国九条’”)提出,“责令违规主体购回违规减持股份并上缴价差。严厉打击各类违规减持”。

市场人士认为,对违规减持采取“责令购回”的监管措施,有助于抑制违规减持行为,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维护证券市场秩序。

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资本市场监管与改革研究中心副主任郑登津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上市公司角度而言,“责令购回”有助于保护上市公司利益,减少对上市公司的负面影响;从中小股东角度来看,其能通过分享股东上缴的价差收益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免受违规减持行为的损害,增强安全感和获得感;从市场角度来看,“责令购回”可以及时纠正违规行为,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防止因违规减持导致的股价波动和市场恐慌,且进一步提高违法成本,产生更强的威慑力,有助于维护市场公平。

“‘责令购回’有助于从源头上减少违规减持行为,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华福证券宏观策略分析师朱成成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经验上看,A股市场中部分上市公司大股东往往在股价短期快速上涨后存在违规减持套利动机,对于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存在损害,因此对于违规减持采取“责令购回”并上缴价差,有助于从源头规范减持行为,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年内上市公司重要股东

减持金额同比下降82.66%

去年下半年以来,证监会进一步规范减持行为,及时堵住“离婚式减持”等漏洞,将减持与破发、破净、分红等情形挂钩,引导重塑市场生态。

今年4月12日,证监会就《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股份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所持本公司股份及其变动管理规则(修订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减持新规”)公开征求意见。减持新规对大股东减持、各种绕道减持、违规减持等问题进行全面规范,提升规则层级,增强制度的稳定性、约束力。

严监管下,今年以来,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减持规模大幅下降,且低于同期增持规模。据Wind数据统计,今年以来截至4月23日,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合计减持259.51亿元,同比下降82.66%。同期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增持规模269.39亿元,超过减持规模。

减持新规下,A股市场生态将发生积极变化,并引导形成理性投资、价值投资理念。朱成成表示,减持新规释放了积极的政策信号,对于A股生态的边际改善将产生深远影响。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减少市场波动,促进资本市场长期平稳健康发展。有助于培育市场理性投资、价值投资理念。减持新规将引导上市公司管理层更加专注于公司的长期发展,提升上市公司的整体质量。

(吴晓璐)

【责任编辑:刁云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